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7-08·阅读时长16分钟
曾经“遍地开花”的专业,现在已经快成“明日黄花”了。
在全国1308所本科高校中,仍有超过四分之三(984所)都开设了英语专业,数量之多,位居所有专业第一,超过了大热门计算机专业(977所),更遥遥领先于排第三的视觉传达设计(804所)。
英语专业之炙手可热,不止体现在开设院校之多,还因为莘莘学子一度趋之若鹜。2013年,英专是高考专业搜索热度第三名,2016年更上一层楼,攀升至第二名。也因此,2013年教育部新增专业名单上,70所高校增设商务英语专业、46所新增翻译专业。那是全球化浪潮最后的黄金时期,全民都热切向往着“与世界接轨”,而英语则被视为与外界打交道的最基本技能。
《鸣龙少年》剧照
现在,这个专业的热度早已退潮,因为近些年来的一连串变动都对它不利:全球化正在退潮,外资企业四十多年来第一次大规模撤离中国;2022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进一步压缩了公办中小学英语课时,再叠加“教培风暴”,使许多英语老师不得不为自己前景担忧,而教师原本是英专生最主要的就业去向——根据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2023年公布的数据,毕业后选择当老师的英专生高达39.8%。
这还没完,AI的兴起又正在颠覆翻译这一行:中国翻译协会发布的报告称,2023年已有超过一半的翻译项目使用机器翻译,在法律、医学等专业领域,机翻的准确率已可高达92%。虽然那些涉及精妙表达的高级翻译仍不至于失业,但以现在AI的迅猛发展,恐怕要不了一二十年,机器就能解决大部分翻译问题。如果你学了英语,觉得翻译好歹也是一条退路,那怎么能没有危机感?
《朝九晚五》剧照
当然,甚至都不用AI冲击,英语专业的危机也早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多年前,当“英语好”还被视为一个重要竞争优势时,我还曾说一位英专毕业朋友,在求职时可以“百搭”,各行各业都需要,没料到她苦笑着说:“‘百搭’就意味着没有专长。我们这个专业,在别人眼里都不能算是一门‘专业’,技术含金量不足,因为语言能力不过是个工具,看起来似乎通用,换一面看就是‘样样精通,样样稀松’,要真和有专业技能的人竞争,长远来看是竞争不过的。”
语言确实是工具,但那些小语种至少还算是一种特殊才能:希腊语可不是谁都懂的,如果要处理与希腊相关的事务,那当然是稀缺人才,然而英语专业?随着英语的普及,正日益成为一项基本技能。三四十年前,会开车还是很吃香的技能,不少跑运输、开出租的都赚得盆满钵满,但现在如果没别的技能点,那也就能送外卖、开网约车了。
但真要说起来,中国人能熟练掌握英语的已经够多了吗?并不是。即便在印度这样曾被英国殖民了几百年、英语在全社会远比中国更占据主流地位的国家,能熟练运用英语的人口比例也就只有10%上下,这一比例在西班牙等南欧国家大致在20-30%,而在德国有56%,荷兰竟高达90%!中国人的英语能力比印度更低,论这方面的国际化程度可以说还有不小的差距。
《印式英语》剧照
尴尬之处就在这里:一方面,中国社会其实还远远谈不上普及,但另一方面,又似乎给人一种错觉,那就是英专学生已经太多了,多到供过于求。这意味着,这其实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学了这门专业,但和社会需求不匹配,所学并非社会所需。
这种错位,常有人归结为国内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哑巴英语”:哪怕英专的研究生,除了阅读之外,中国学生的英语口语、听力、写作能力都相对较弱,那显然不利于处理实务。当然,还不乏有人责备国内高校设置英语专业过多过滥,毕竟这个专业又不需要多少仪器设备,配备师资也没那么难,开设起来要容易得多了,但就没怎么考虑到学生毕业出来能否就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本身就存在脱节。
如果横向和发达国家对比,那中国高校开设英语专业数量之多,确实不寻常。无论日本还是美国,大学开设专业数量最多的都是商科,而不会是语言类。
旺文社教育信息中心统计了2017年度日本正在招生的764所大学,共设2307个专业,5146个专业学科,其中开设最多的就是商科(经营学、经营情报学、商学、会计学),其次是社会学,语言学排第三。
美国也一样,商科无论是开设院校数量还是就读人数,都是最高的,而学外语专业的学生数一直处于相对下降趋势。1971年,外语专业的毕业生还占学士学位的2.4%,2005年已跌到只占1.2%,在就业市场上颇为困窘:在22-27岁的毕业生中,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年薪中值最低,仅有4万美元。
《风雨哈佛路》剧照
更重要的是:在美国,英语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一直都比学外语的多得多,至少是其三倍;相比起来,汉语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母语,但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只有655所本科高校,在各专业中仅排第十二,远不及英语专业广泛。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一度录取分数线几乎在文科中垫底的中文系,近两年倒是咸鱼翻生了,甚至有新闻系的学生自愿转系去读中文,这在以前实属不可思议,因为那时新闻系是文科录取分数最高的,但现在时来运转,新闻媒体艰难度日,中文系的所学倒是被认为有利于考公。
学生围绕着就业的指挥棒转,这无可厚非,但国内英语专业的困境,也正是由于它长久以来的定位模糊所致:乍看起来,它属于语言类,但实际上却起到了类似商科的功能,这一点师生其实都心知肚明,毕竟,恐怕极少有人读英语专业是想研究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更多的是因为想到毕业出来好找工作,在经济上行的年代里,似乎各行各业都需要懂英语的人才,不仅是进入外资企业的敲门砖,至不济也能去教英语,而“教英语”乍看是教育,其实在中国社会常常也是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商务英语”专业一度那么流行,就是因为它“挂羊头卖狗肉”:说是学英语,但真正的目标是“商务”。
《英文系主任》剧照
这种“表面上是A,实际上是B”的模棱两可,曾经是英专吃香的根本原因,因为它容纳了不同可能,但当形势发生变化时,却让它陷入“两头不搭”的尴尬处境。很多学生来读这个专业的目的不纯,原本就不是出于对英美语言文化的兴趣,而在求职时,仅有英语能力,对很多用人单位来说又已经远远不够了。再叠加各种时代变动,顿时陷入进退失据的迷茫之中。
正是为了应对这种变局,现在出现了“英语+”的新方向,也就是英专学生在熟练掌握英语的基础上,再发展一门相关技能,无论是工商管理,还是法律。也就是说,“英语”相当于是一个“集线器”(hub),将不同专业都“接入进来”(plug in)。这确实可以往精深方向发展,提高竞争力,但且不说这对相应师资和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大大提升,还得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如果你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的老板,是愿意雇一个了解法学的英专学生,还是一个懂点英语的法律系毕业生?
《装腔启示录》剧照
反过来说,这个专业当下的危机,其实正是因为中国社会和经济日益复杂化、专业化的表征:靠单一技能就能“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过去了,竞争形态已经和以往完全不一样了,任何专业设置和技能训练必须切实回应社会的真实需求,同时回归自身真正不可替代的优势。及早看清这一点,并做出调整适应,才能找到出路,发现新的机会点。
排版:小雅/ 审核:雅婷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27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