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震区未来,建设师的想象与实践

作者:贾冬婷

2018-02-24·阅读时长16分钟

55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053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4月23日,茂县太平乡杨柳村复建工地前的羌族女孩 )

由一块砖开始

地震后的那段日子,身在成都的建筑师刘家琨一趟趟往灾区跑,满眼都是发白的废墟,“就像是一次成功的定向爆破的现场”。由一个情感上被震撼的“人”回到建筑师的理性,这现场又成了长久的隐患:那么多残梁断柱、碎石乱砖,5月麦收期一堆堆燃烧的秸秆,甚至致使救灾飞机都降落不下来,到处是“燃烧秸秆,污染空气”的标语。“那么大的废墟怎么处理?”作为建筑师,刘家琨不转弯就会想它本来就是房子,要把它重新做起来。

“再生砖”的想法本能地冒出来:用破碎的废墟材料作为骨料,掺和切断的麦秸作纤维,加入水泥、沙等,由灾区当地原有的制砖厂,做成轻质砌块,用做重建材料。刘家琨认为,它既是废弃材料在物质方面的“再生”,又是灾后重建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再生”。

文章作者

贾冬婷

发表文章7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348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四川精神进行时

中国重建模式与制度变迁

634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