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丘濂
2018-02-24·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626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5月19日,武汉长丰大道北侧东风村民房倒塌事故现场 )
在出事后的几天里,林蔷都惊魂未定。她总是站在失去玻璃的窗口,呆呆地看着外面一片砖头的废墟。林蔷和妹妹一同经营一个服装加工厂,她们就在和倒塌的房屋相隔不到2米的四层楼房里。加工厂租用的是那座楼房的第二层,包括有一个能容下8人左右的缝纫机车间,以及靠窗户的厨房、卫生间、杂物室和卧室。5月19日18点左右,林蔷说她和妹妹刚做好晚饭,“煮出的粥太烫了,我们就把饭桌在厨房支好,把粥锅放在那里晾凉。还好人都在厨房外面”。这时候旁边那座在建的五层半建筑轰然倒塌。“大量的砖头裹着浓重的灰尘从窗口倾泻进来,接着又因为楼房倒塌时碰到了电线,一个火球跳着蹿进了屋里。”林蔷说,慌乱中,她光着脚就跑了下去。本刊记者在现场看到,那些砖头还堆在厨房里,卧室和卫生间的窗户前安装了护栏,但护栏上的铁艺雕花已经被打掉了。现在,工人们依旧在缝纫机前赶制服装。
事故地点位于东风村7大队。在东西向的长丰大道北侧,由东向西依次是1大队到7大队的住宅区。这里是武汉市郊典型的“城中村”。在这片狭长的土地上,外来人口数量大大超过了本村人口;楼房竞相加高或扩大重建,四层以上的“握手楼”与“接吻楼”彼此密不透风。用眼一扫,在任何一条抬头只能看见“一线天”的小巷里,都能看见十几块诸如“专业烫房”、“电脑压衬”、“钉扣锁眼”等和服装生产有关的招牌。就在5年前,东风村还不是现在的模样。
一位7大队的老村民告诉本刊记者,7队最早住在现在村址以北10公里的地方,村民在那里盖的泥巴房子散乱分布。“等到70年代新农村建设,整个7队搬迁到这里,村里做了规划,各家分别建一层的砖房,但都成行排列。之后,由于每家孩子长大要分户,各村土地有限,于是在80年代,村民纷纷起了二三层的小楼。”在一份1986年试行的《武汉市城乡个人建房管理暂行规定》中,首先就有关于巷道宽度的要求:一般二层以下房屋的巷道宽度应保持4米至6米……不足4米的巷道,两边的房屋不准修建外凸阳台。还有关于房屋高度的限制:一般以两层为主,个别人口多、住房困难的,经调查落实,在不扩大建房用地面积和符合城市规划条件下,可修建三层。
发表文章12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490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毕业于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美食、传统文化和城市话题爱好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