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鸿谷
2018-02-24·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604个字,产生1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清末,大型水利工程修筑工地上的忙碌情形 )
袁世凯称帝,梁启超写了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虽则时间过去近百年,后世读史者仔细进入曾经的历史现场,仍然信服当年的评价:一篇文章拉下一位皇帝。即使只有这一篇文章,梁启超仍可称著于史。
历史很复杂,我们可能更容易选择性地遗忘梁启超也是袁世凯治下“第一流人才内阁”里的司法部长。在清末民初那段波澜起伏的时代,梁启超是个异数。他坦陈自己是李鸿章的“政敌”,却在李鸿章去世的当年,即写了一本《李鸿章传》为他辩解;去到日本,旋即与另一“政敌”孙中山先生见面……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是主导那段历史的关键人物,但是他们之间,没有传承,只有割裂。意外的是,断裂的历史,在梁启超身上却是连续的。
康有为、梁启超逃亡至日本的那段时间,孙中山也在日本——都以改造中国为己任,他们此刻正有携手的机会。孙中山想去拜访康有为,康拒;甚至日本人都有心撮合,冯自由的《革命逸史》记录:“事为犬养毅所知,雅不欲中国新党人,因此意存隔阂,遂约孙、陈、康、梁四人同到早稻田寓所会谈。届期除康外余人俱到。”康有为仍然拒绝见面。《革命逸史》还有记录,孙中山在行医,康有为在读书的青年时代,“(孙)欲与结交,托友人转达。康谓孙某如欲订交,宜先具门生帖拜师乃可”。门户之见、派阀之别从中国到日本。
发表文章2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39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