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两极化的可能性

作者:曾焱

2018-02-24·阅读时长4分钟

95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442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4月9日,香港苏富比正在拍卖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三号》 )

香港苏富比当代中国艺术部主管林家如纠正说,“Estella收藏”严格意义上并非机构收藏。作为全球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之一,Estella实际上是由一名艺术顾问组合起来的收藏团体,有多名个体成员,直接从艺术家手中购买作品,也通过拍卖会补充收藏,“大约4年时间收藏了207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曾在两个美术馆陈列展出,比如丹麦的路易斯安娜美术馆”。此次香港专场推出110件,今年秋季还将在纽约拍卖第二部分。

香港Estella专场的很多买家都来自亚洲,达到了80%以上。对于亚洲藏家,林家如觉得Estella收藏值得关注和借鉴的特点是它的跨媒介、多元化以及广度。这个系列从1970年延续到当下作品,绘画之外,还包括在亚洲一直不太被收藏家重视的录像、装置和水墨等形式。艺术家名单也相当多元化,除了在各大收藏系列中都能看到的著名中国当代艺术家艾未未、张晓刚、蔡国强、徐冰等人,还有试验水墨的刘丹、刘国松,Video Art(中国录像及新媒体艺术)的汪建伟、冯梦波等。国内的艺术市场专业观察者,如李峰等人,也意识到汪建伟和冯梦波的作品现身拍场是一个标志,它是Video Art第一次出现在国际二级市场上。李峰说:“Video由于可以几乎无限次地复制,曾经让很多收藏者望而却步,但其当代性、对社会的批判力度、传播的可能性,在各艺术门类中却是最好的。目前Video作品以出售版数为主,数量严格控制,为收藏扫清了障碍,也使得现今成为收藏Video Art的最好时期。”拍卖前,有人对Estella收藏不满4年就送交拍卖的做法提出不同看法,对此林家如有自己的解释。她说:“藏品持有时间的长或短,往往取决于收藏者的方向,而方向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比如在涉足中国当代艺术的几大西方收藏家里,希克比较倾向于个人收藏的建立,尤伦斯更重视收藏品的公共展示和教育目的。但也有人会以投资为目的。”

一位艺术品投资专业人士说,去年秋拍后,大家就已经在谈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可能出现的调整了。在Artprice网站的2007年全球100位当代艺术家排行榜上(按照作品的成交量来计算),中国当代艺术家占了36席,张晓刚甚至超越了美国最红的当代艺术家杰夫·昆斯占据了第二的位置。而5年前只有蔡国强一人入围。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被整体抬高到一个看起来难以为继的顶峰后,大部分藏家和买家对2008年市场持观望态度,美国出现的次贷危机更加重了这种观望。2、3、4月,伦敦、纽约和香港的3场拍卖时间上相隔不远,市场表现却迥然,甚至能让人得出两种不同的判断,信号似乎变得模糊了。林家如分析导致三地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香港和北京仍然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中心,这两年内地不断有新藏家加入,更加促使交易中心向亚洲转换。尤其是香港,正在成为亚洲当代艺术的重要交易平台,买气比伦敦和纽约更旺。另一个原因在于拍品选择和估价,她认为伦敦那场拍卖选件并不弱,不利条件是估价。方力钧、刘野和岳敏君的3件作品流拍,明显都是估价过高的原因。而纽约那场拍卖不够理想,除了整体估价偏高,和作品选择判断也有关系,比如选为封面的那件张晓刚近作,她认为代表性不够估价却高达150万美元,导致流拍。

文章作者

曾焱

发表文章5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130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城邦里的智者生活

希腊文化年精神寻踪

77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