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赛
2018-02-24·阅读时长1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304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清华大学大礼堂前(摄于1947年) )
当年梁实秋拜访“创造社”,见到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几位,大为惊讶的不是他们生活的清苦,而是他们生活的颓废,尤以郁为最。《清华八年》中有记:“他们引我从四马路的一段,吃大碗的黄酒,一直吃到另一端,在大世界追野鸡,在堂子里打花围,这一切对于一个清华学生是够恐怖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清华校风朴实,环境优美,绝大多数学生都用功勤学。即使达官贵人的子弟(有一段时间,九部总长中有8家子弟是清华学生)入校后,一般也都能养成简朴的生活作风和习惯。
清华早期刊物上经常强调这样的思想,今日之学生,宜着重德智体三育固矣。换句话说,他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完全之人格”的现代人。
发表文章23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069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