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冬梅
2022-10-19·阅读时长2分钟
*文字稿由现场录音整理而成
【引子】历史研究可以利用文本讲出有声有色的故事,而名物研究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细节,包括实物和图像。这些细节对于历史叙事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
赵冬梅:我认为历史学最大的区分是传统和现代的区分,而中国的传统和现代之间又有一个巨大的鸿沟。我们站在现代看中国传统的时候,基本上是把传统当做一个博物馆展柜里的东西来看,因为我们似乎并不继承于它,跟它之间其实是断裂开的,所以我们觉得可以不用去懂,但实际上这个不用懂,会让我们缺失了好大一块,你没有办法真正理解到古人,古人何以花费那样的时间和精力。
我研究司马光,读到司马光和范镇讨论乐器的时候,连篇累牍,就会觉得这两个人好烦,他们在说什么?讨论礼制的时候,一定是有器物的,那些名词你每个字都认识,但它究竟是什么样,它怎么结合在一起的,其实是不太懂的。历史学界至少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态度是,我既然不懂我就不管。如果我把自己定义为是研究制度的、研究兴衰的,研究以王朝为主体的历史的话,那我是可以不碰那些东西的。
那么不碰那些东西究竟影响不影响我们对历史的认知?
这个问题我其实不太敢回答,我不是很“正统”的历史学者。但我认为这些东西重要,我认为在历史中的人、人的生活是重要的。比如说涉及到要了解政治文化的部分,其实是需要这些东西的,并且如果我们想要真的了解活跃在政治文化当中的那群人,也需要这些东西。古今不同,既要跨越观念的障碍,也要了解他们的生活世界,了解那些看似很琐细的,但却无所不在的那些事物。比如他们用的香,他们用的文房,他们衣服上的图案,他们饮茶饮酒的时候那个镣子究竟是什么。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词语以及词语背后的那个器物,其实是没有办法更深刻的认识到他们生存的那个环境的。如果我们想获得对历史一个真的了解,那我们是需要了解名物的,这是从历史的角度。
然后倒过来说,我觉得扬之水老师的研究非常完美地架起了一座桥梁。当我们读诗词的时候,诗词里边有很多很美、很神秘的描述,比如 “钿头银篦击节碎”,比如“钗留一股合一扇”等等。如果没有扬之水老师的研究,可能我们在博物馆里看见了这些东西,都会是当面不识的。
很多名字,可能今天我们都不知道了,当社会往前走的时候,词语被留在了那里。而现在,那些器物经由扬之水老师的辨识而有了名字。诗人海子说过,“给每一座山、每一条河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当这个东西有了一个名字的时候,它才被真正的认知。当然这些古代留下来的器物,他们本来是有名字的。当我们发现每一个小小的物件,都曾经有一个名字,并且当这个命名如此复杂的时候,它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它们是重要。
主持人:我觉得,名物研究可能比雪中送炭还要更高一级。刚才您讲那些心字为型的首饰时,我觉得特别感慨,现在完全没有见过这样的首饰。在您的研究中,选择这些器物,之后还会结合您脑海里的最符合它的诗词把它们配在一起。我觉得这个研究本身就特别有乐趣,看博物馆也好、读古诗、古文献也好,一整套地看到器物也好,这样的联想其实在我们现代人这里都消失殆尽了。
我以前听说因纽特人对雪的颜色有30多种描述。我们是不可能对雪有那么多描述的,因为我们没有生活在雪的世界里面。您对这个名物研究也给我这样一种感觉,您看到的很多,包括古代文献,包括文物,看到了很多是我们看不到的,完全生活在古人的那个世界中,能理解他们,感觉到很多细节。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0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