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特长:专吃鱼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4·阅读时长2分钟

79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049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作为绍兴一个闻名遐迩的大家族在破落后移居省城的第二代,我那50多岁的母亲还保持着不少吃方面的挑剔性,比如,羊肉、牛肉等膻味太重的,皆不吃。但她老人家并不是吃素,动物性蛋白的摄入转到了江河湖海,虾兵蟹将成为她的所爱,而吃鱼则是她的拿手好戏:“地上走的吃起来多方便,要吃也要吃出些技术含量。”

范仲淹有诗“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我母亲看来有着别样的见解:“鲈鱼刺少,容易吃;但是真正鲜美的鱼肉在于鱼刺最密集的地方,河鱼的鱼背和尾巴才是最鲜的肉。”我母亲于是很鄙视这种长着大块不带刺肌肉的鲈鱼,认为这是一种纯粹适应快餐需要的物种。

我中学就开始住校,随后去外地读大学,陪在母亲的身边恐怕只有我至今生存时间的一半,但是她的言传身教不仅告诉我“越多鱼刺越多美味”的道理,还潜移默化地传授我一套吃鱼的技巧。记得往常吃鲫鱼,她多从鱼刺多的鱼背入手,而把那些长着长长肋条的鱼肚肉让给我和父亲。一开始以为她是低调和谦让,后来到了一桌喜宴上,当客人走得七七八八的时候上来一条白水鱼,她照样从鱼背入手。按照这位专家的话来说,这就是“多大能耐多大的口福”。我老子曾经有过去医院取鱼刺的经历,所以就安安分分地吃着鱼肚排肉,而我后来也响应了“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的号召,走上了技术吃鱼的路线。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7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中美:从破冰到建交

13位当事人亲历细节

74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