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他人的生命? ——专访加拿大多伦多亚洲“二战”史实维持会主席王裕佳

如何对待他人的生命? ——专访加拿大多伦多亚洲“二战”史实维持会主席王裕佳

作者:马戎戎

2018-02-24·阅读时长6分钟

56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201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华裔女作家张纯如 )

2007年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所以对2008年的中国观众来说,这不再是新鲜话题。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现场,美国人的《南京》已经充分地应用了一切能找到的历史影像。《张纯如》能找到的影像资料,并不比《南京》多,击中人的,是张纯如个人的部分。这部纪录片告诉观众,在勇敢形象的背后,一个脆弱的普通女性。纪录片里披露,张纯如幼时就听父母讲述抗日战争的故事,听完后会做噩梦,梦见日本人在追赶她。来到南京,白天采访、做笔录、看图片、听幸存者控诉,夜晚会梦见自己背后是隆隆开来的日军坦克,而自己就身在屠杀现场。她写书时,大把大把地掉头发,接到右翼分子寄来的子弹后,再也不敢告诉别人自己的住址。

显然,纪录片的主创认为,去菲律宾巴丹半岛的旅行是给她的最后一击:原本是一次放松身心的旅行,却同时去做了“二战”期间被日军拘禁并残忍对待的美军战俘的调查。电影里这样描述她的感受:“或许细节不同,语言不同,但故事是相同的。”

从菲律宾回来后,张纯如身心崩溃,入院治疗。

文章作者

马戎戎

发表文章3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72人

马普尔小姐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金融生产力

重建观察中国经济的坐标

66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