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若茜
2018-02-24·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383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有一天,米夏埃尔·库普夫米勒的德语老师对同学们说,如果他们不读点卡夫卡的作品,那他和他们之间就没有什么好说的。这使当时十六七岁的库普夫米勒深受触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埋头于卡夫卡的作品,然后开始写作。“我发现了阅读的神奇,而在写作上失败了。”直到二十出头以后,他才又获得了自信:“从此永远不再读卡夫卡。”
几年前,当库普夫米勒创作第三部小说的时候,突然想起卡夫卡与多拉·迪亚曼特的爱情故事,并渐渐确定这是他梦寐以求的题材。于是,他的第四部小说《阳光下的日子》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卡夫卡也是人,是一个像我们一样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这是库普夫米勒想在书中展示给我们的卡夫卡,而不是向来被阐释为分裂者和绝望者的一个挣扎在写作与生存矛盾中的圣像。
近日,《阳光下的日子》作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及各语种文学研究会评选的“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而来到中国,本刊记者对米夏埃尔·库普夫米勒进行了专访。
发表文章103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709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