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海洋
2018-02-24·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554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OPEC八年来首次达成减产协议,油价连涨三天,创下17个月新高。此次限产,不仅伊朗、沙特这样的老对手坐在一起,俄罗斯也选择协同。或许,来自中国的煤铁去产能给出了诱人的示范,令原油这个最滞后的大宗商品也飞起来。
产油国达成减产协议的困难之处在于各自都有自己的盘算:伊朗和伊拉克刚从制裁或战争中恢复,谋求产量回归;大部分产油国都希望沙特及其海湾盟国实施全部减产计划。这次达成的协议却是多数成员国各自减产约4.5%,这就满足了沙特共同分担的要求,并保护了沙特的市场份额。倘若各国彻底执行减产协议,则OPEC日产量将自2016年10月的约3364万桶减少约117万桶,到2017年1月将降至3250万桶左右。而这一上限正处于今年9月OPEC达成减产限制目标3250万桶至3300万桶的低端。
要达成这样一个平衡限产的协议,外交智慧不可少。多数国家计算减产的参考水平是2016年10月的实际产量,伊朗的参考水平则是2005年中期的产量,也就是受国际制裁之前的峰值产量。伊朗10月的生产水平仅为369万桶/日,所谓的“减产”17.8万桶/日,实际上则是允许该国将日产量提高9万桶。印尼虽是OPEC成员,但早已经是石油净进口国,故而被暂停了资格,处于战乱中的利比亚与尼日利亚则都获得减产豁免。伊拉克同意限产21万桶/日,堪称协议中最大的成功,不过也令外界猜疑背后有所妥协。如果没有伊拉克的21万桶,117万桶/日的减产将几乎都来自沙特和阿联酋、科威特及卡特尔等盟友,四国承诺的减产额度共有78.6万桶/日。而产油国限产的希望也来自这四个核心国家,它们此前都有着较好的执行信用。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83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