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游客“挤爆”网红景点,非网红景区却在批量亏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今天·阅读时长18分钟

32人看过
网红景区爆满,非网红景区挣扎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五一小长假期间,河南洛阳一个破产的5A级景区,因为冰棍卖1元、黄瓜卖2.5元一根上了热搜。五一假日期间,这个景区接待9.6万人次游客,一度实施限流。破产和限流,这两个看起来矛盾的因素,让这家景区“出圈”,成为热点。

实际上,过去几年,国内的景区一边传出倒闭、批量亏损的新闻。另一边,总有几家网红景区,每到节假日就因客流量过多,“人山人海”的照片被关注。

为什么不同的景区差距这么大?国内大多数景区当下真实的处境如何?我们采访了几位长期从事旅游行业的景区顾问、景区职业经理人。发现除了少数的网红景区有盈利,大多数非网红景区步履维艰。而这种处境,并不是近几年才开始。



记者|李晓洁

网红景区爆满,非网红景区挣扎

苏耀斌今年59岁,从他大学读“旅游管理”专业至今,30年没离开过旅游行业。他做过各类景区的运营官,或者叫景区职业经理人——通常是一个景区运营出现问题,聘请第三方职业经理人介入,花三个月到一年左右时间,帮助景区梳理团队架构、各种设施问题,最好想一些新的创意点,帮助景区度过难关。

最近几年,苏耀斌有了个稳定的工作,在路虎小镇做首席执行官。路虎小镇是英国汽车品牌路虎在国内开设的景区,集越野驾驶体验、休闲观光和养生度假于一体,被称为国家级特色小镇。每个小镇投资5-6亿元左右,按投资规模来看,算是个中等大小景区。

在外资企业做景区工作,在当下旅游行业中还算是个不错的工作,为什么不错?因为工资还能发得出来。据苏耀斌了解,目前国内的景区,不管是国营还是民营,只要不是网红景点,运营状况都不是多好,还有一些景区迟发、拖欠员工工资。“现在我手上,起码有以前服务的十多个景区还欠我年薪没给,最久的一笔欠薪超过10年了。你说这景区状况怎么可能发展好?”苏耀斌是广东人,说话带着点口音,他咬字清楚,显得语气更恳切。


2025年5月19日,山东省日照市,清晨里的灯塔风景区。(图源 视觉中国)

苏耀斌告诉我,国内的景区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山水自然型,靠自然资源吃饭,比如黄山、泰山;另一类没多少自然风光,就靠文化、历史底蕴,可以称作文化型,比如西安的大唐不夜城,洛阳开封的武侠城。迪士尼乐园、环球影城、欢乐谷这种主题乐园,也可以算作文化型中的一小支。

这些所有景区加起来,大约有三万多家。其中三分之一左右为国有景区,“我们叫得上名的名山大川,文物遗产地,基本都属于国有景区,剩下的民营景区,绝大部分在挣扎。”苏耀斌说。

事实上,各类景区的日子都不算好过。2024年12月16日,国有企业张家界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司预重整的进展公告。这家公司四年来亏损七个亿。其中,旗下的古镇“大庸古城”亏了6438万元。根据2024中国主题公园竞争力评价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国内主题公园游客数量较2023年出现明显下滑,22%处于亏损状态。

洛阳老君山(图源 老君山景区微信公众号)

只有一些网红景点还有亮眼的数据。以这几年爆火的洛阳老君山为例,2024年老君山景区营业收入12亿元,接到游客量550万人次,意味着即使老君山全年不因任何状况休息,每天都有一万多人上山。多位景区经理告诉我,这对于一个北方的自然型景区来说,已经是顶级的流量。因为北方景区在业内被认为“条件较差”,受天气、植被条件、山林防火等因素影响,北方自然型景区通常只在3月到10月开放,再排除极端天气,一年也就开业200天出头,如果每天都有一万人次,200万就是很好的数据,老君山已经远远超过同类景区。

在文旅行业工作20年的张君,总结老君山是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指2020年景区抓住了抖音推广的风口,拍摄了一些山顶雪景短视频,在抖音上获得极高的传播;地利,是老君山属于旅游城市洛阳管辖范围内,洛阳原本就有一个巨大的客流量池,更容易引流;人和,是老君山2024年成为国有企业前,民营时期体制更自由,“老板舍得投钱营销,早先没成网红景点的时候,每年投入营销的钱比景区利润还高,还聘请专业的景区人员、用真金白银做推广,也曾经亏损了很多年。所以人家成为网红,也有道理。”张君说。

大家都想成为网红景点,站在塔尖上,但网红景点很难复制。张君说,这几年视频平台鼓励机制弱化、经济发展放缓,以及一些景区本身资源限制等原因,很多景区注定没有那么多流量和关注。“目前最难的就是国内大量的中小型非网红景区,这批景区大多是民营,开在二三线城市、县城甚至乡村。如果不属于旅游热门城市,本身又没名气,没历史底蕴。即使是靠贷款支撑,他们的贷款额度也更低,有些甚至要去借高利贷”。

“能卖掉是最好的,不卖掉很难熬下去。”一位职业景区经理人在接触过上百家景区后,得出这个结论。

曾经的繁荣,现在的亏损

非网红景区的困境是最近几年才有的吗?每一个文旅从业者都肯定地回复我——“不是”。他们认为,疫情和经济放缓只是导火索,很多人都把景区“埋下的雷”追溯到十几年以前,认为现在的困境,是当年繁荣期表象遮蔽下的隐患,旅游业也有自己华丽锦袍下的虱子。

张君从业20年来,曾在规划院做过土地规划、甲方公司做过旅游项目落地,做过职业经理人,现在是一名旅游顾问,同时运营自己的个人公众号“老张聊文旅”。他告诉我,景区是一个类型很多元、投资链条很长的事业,包括规划用地、招商引资、设计施工、营销推广等,一个景区从投资到真正盈利,可能十几二十年起步。不过,张君说的是一家真正想做好景区的公司会经历、考虑的事。而他从从业开始看到的,是很多“老板”做景区的起点就脱离专业。

《女心理师》剧照

这些“老板”大概可以分成三大类:

第一类,是早年用文旅的名义圈地做房地产。张君说,早年房地产势头旺,但要获得商业用地,价格很高。而文旅用地的价格比商业用地便宜很多,一块地如果用来搞旅游,价格可能比做房地产便宜5倍、10倍。这很容易吸引一些公司和投资人,以文旅名义拿地后,“挂羊头卖狗肉”。比如用低价拿到了1000亩地,可能只有100亩做些规划,建设主题乐园,剩下的都用来盖房子,靠卖房赚钱,很快就收回成本。

第二类,是为了获得“政府补贴”做景区。过去十多年,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建设这类背景下,很多县乡大力发展文旅,会给景区拨去各种补贴。景区等级(共有五级,从1A5A重要度依次递增)越高,补贴越多。有些地方为了业绩,当地需要一个名片,也会用补贴鼓励乡绅、外界来投资开景区。一些老板“从补贴里做生意”,比如投资上亿,创立了4A级景区后,每年能拿到上千万补贴。此外,每当政府举办各类会议,也会优先安排在景区住宿,也是一笔不错的收益。但不稳定的是,当地领导三五年一换,当初的关系不在了,开会住宿这笔收入也没了,景区很容易因此亏损、没落。

第三类,是一些有情怀、但不专业的暴发户。张君说,这类老板有钱、有理想,也希望为家乡做贡献,带动经济发展。但因为缺少专业知识,以为景区就是圈地为王,开业后可能才发现做景区需要宣传、维护和固定投入。直到后续资金链断裂,项目可能也黄了。

《安家》剧照

但这些不专业的表现,被早期经济上行,国内旅游业、房地产繁荣的状况掩盖。张耀彬说,20年前,国人对景区要求并不高,重点在开眼界,景区业务来源大部分是旅行团。张耀斌2000年在广东,开过一个以漂流为主要业务的景区,在当年几乎是第一批做漂流的人。他跟村集体租了一条河,每月分红30%给对方,最后总共投资不到500万开业,生意火爆。四年后,张耀斌以9000多万的价格把景区转手,赚了一桶金。

如今,景区已经几乎不可能有这样的转手利润。张耀斌说,这些年旅游模式在变,旅游目的在变,跟着低价旅游团去景区的游客逐年减少,游客转而追求体验、精致游,包括自驾游越来越盛行。另外,游客们可以在网络上查找更多信息,能看到好评、差评,有更多选择。但景区在宣传和服务各方面却没跟得上。这几年,他见过一些景区一味想成为“网红”,想提升等级。投资更多,结果却只是亏损得更多。

门票、摆渡车和投诉

我接触的几位景区经理都告诉我,疫情后这几年,很少看到哪个地方开了新的景区,反而是想转手卖掉、或者干脆破产的景区越来越多。

凌旭供职的北京门头沟南石洋大峡谷是一个少数。凌旭是南石洋大峡谷的总经理,他告诉我,这个民营景区今年3月20日正式全面开放,但景区从2010年开始就陆续开发。因为景区面积特别大,有5万亩地,各种配套设施施工困难,周期长。所以过去几年,只在暑假到国庆期间,陆续开放几个区域供游客进入。2023年7月北京暴雨,门头沟是受损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景区很多设备被冲毁了,又重新修建,前前后后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

这个投资额说高不高,说少不少。凌旭说,跟“平地起高楼”的主题乐园、古镇等景区相比,山水型景区投资成本确实不高,主要成本在修路、登山步道、水电管线,再加上必要的厕所、停车场和游客服务中心。如今,大峡谷景区门票定价成人40元,接驳车来回60元。在北京同类景区中,算是并不出格的定价。

听到这,我忍不住问出经常在网络上看到的讨论,自然类景区是否需要收门票?是不是有景区把大门开在入口之外很远的地方,强行设置摆渡车?

凌旭说,关于景区门票,要分国营和民营来看。最近几年,确实有国有景区会在特定时间免门票、门票降价等。这跟官方强调公共资源类景区(如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公益性属性有关,比如杭州西湖就从2002年开始,免去核心景区(苏堤、白堤等)门票。“但国有景区降价、免费,通常会有国家各类补贴,民营景区并没有。”


北京门头沟南石洋大峡谷景区(受访者供图)

“关于摆渡车,确实有景区会通过一些手段强行设置,存在宰客行为。我们其实也看不上这种行为,会伤害游客的心理,游客以后就本能怀疑其他景区的摆渡车是故意设置的。”凌旭说。但另一方面,民营景区为了生存下去,很难取消或猛降门票价格。“民营景区本质上是商业活动,还是需要收回成本、有利润,不是公益行为。”凌旭说,他曾经在其他景区做过经理,一开始就把门票价格定很低,短期客流量很大,等恢复原价后,他发现大约半年,景区内客人都很少,后来才知道很多客人在等门票降价。

凌旭看到一则新闻,是上一个小长假五一劳动节期间,国内第一个破产的5A级景区洛阳龙潭大峡谷,因景区内冰棍1元、黄瓜2.5元一根“出圈”,吸引大量游客前往。他觉得这一方面是因为该景区属于国有,有政府兜底;另一方面,可能是一种营销方式,或者说景区内还有其他高消费项目。“一味低价,卷价格,不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行为。”

比起价格讨论,凌旭现在更担心的一个难题是12345投诉。他告诉我,只要有游客打电话投诉景区相关的内容,不管内容是否合理,地区政府都要求景区“短时间处理,一定要让游客满意。”他举了最近景区内一个例子,是游客在自助饮料机上买了瓶可乐,“打开后饮料洒到自己衣服上弄脏了,就找我们工作人员投诉,说饮料在景区买的,景区要负责。我们不敢争论,就帮他下了一个洗衣服的网上订单。我们害怕处理不妥,他会打电话投诉,上面就会施压。”


北京门头沟南石洋大峡谷景区(受访者供图)

虽然有种种难题,业内大多数从业者不看好当下的旅游业。但采访最后,凌旭倒是几位职业经理人中少见地、比较乐观的一位。他自去年任职大峡谷的总经理以来,重新构建了团队,把工作人员削减到50人左右,发现景区游客人次和营业额竟然有缓慢增长。今年五一劳动节,比去年国庆节的收入还多了20万。“我觉得大家不可能关起门来不旅游,人们偶尔都需要出去,去一个休闲放松的地方,这就是需求。作为景区从业者,我们要做的,除了第一要素安全,同样重要的还有干净、卫生和快乐。这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审核:雅婷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978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