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焱
2018-02-24·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995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去年底在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的摄影展“李·米勒的艺术”,年初搬到了美国。费城美术馆正在展出,4月后由旧金山MoMa接棒,随后再转法国巴黎。对一个去世多年的摄影家,世界级博物馆给以如此隆重的巡展礼遇并不多见,好像只在爱德华·斯泰肯这样的大师身上有过先例。我第一次看到李·米勒(Lee Miller)作品是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去毕加索博物馆采访,那里正好推出主题展“李·米勒:生活中的毕加索”。照片都是黑白,照片上的毕加索玩谑、平和,对镜头毫无设防,就算不看文字介绍,也能知道镜头后面的那个美国女摄影师和他关系不同寻常。关于李·米勒的传说很多,有一位美国艺评人的一段话令人记忆深刻,大意是:男人们反复谈论超现实主义,唯有米勒,她在过一种超现实主义的人生。
早期超现实主义片断
米勒最初麻雀变凤凰的经历,完全等同好莱坞电影滥用的桥段,但米勒多次向朋友们发誓赌咒:那都是真的。1926年某一天,纽约女孩米勒横穿马路,躲闪汽车立足不稳,不慎跌倒在路边一位男士怀里,而此人正是《Vogue》创办人贡德·纳斯特(Conde Nast)。看这个一头浅金色短发的女孩顺眼,纳斯特签她做了《Vogue》模特。一入行,为她拍照的摄影师就是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乔治·汉宁金-胡恩(George Hoyningen-Huene)、霍斯特(Horst P. Horst)这等人物,真是想不走红都难。1928年Kolex用她拍了广告,此大牌这是第一次找活人上镜,她的身价马上就上了好几个台阶,进入20年代名模行列。米勒生性不肯受拘束,对摄影机前的生活很快心生厌倦,她不愿做任人摆布的模特了,表示想学摄影,一向偏爱她的斯泰肯便慷慨写了张字条,荐她去巴黎找好友曼·雷拜师。早期闯荡巴黎那些年,米勒的通行证就是她生气勃勃的美貌,一位巴黎艺术经纪人有次见她顶一头淡金色短发随随便便走在大街上,说那真是美得闪闪发光,让人睁不开眼睛。
发表文章5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123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