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娜斯
2018-02-24·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662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电视剧《广告狂人》剧照
)
今年奥斯卡入围电影《革命之路》改编自理查德·叶兹(Richard Yates)1961年的同名小说,该小说与《二十二条军规》等书一起入围196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二十二条军规》早已引进中国,脍炙人口,而《革命之路》如果不是被拍成电影,恐怕至今还不为人知。其实《革命之路》在美国也是虽受批评家和作家们的青睐,但一直没有获得广泛的读者群。理查德·叶兹被称为作家心目中的作家,但在文学圈外却少人问津。可以说,一部电影普及了一部经典。2005年,《时代》杂志曾将其选入1923年以来百部英文小说名单,它被誉为是如同菲兹杰拉德的《伟大的盖兹比》界定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美国一样,属于50年代的一代,表现了50年代美国富裕中产阶级的生活,两部小说的主题都是表现出了在追逐美国梦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
但是,若不是奥斯卡提名,这部50年前的小说名字不会在最近如此频繁地出现。然而,改编电影对于文学往往是一把双刃剑:提高了原书的知名度,但也可能冲淡了原书的复杂性。好小说往往改不成好电影,在《革命之路》这个例子上,不幸的是,虽有凯特·温丝莱特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两大明星的号召力,以及导演山姆·门德斯同样反映美国郊区生活的《美国丽人》的成功,还是难以传递原书的神韵。主要因为,小说主要描述两个主角的心理活动,时而幽默,时而乏味,并且有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准确描写,而电影却过于冷漠——也许反映了郊区生活的冷漠,但是两个主人公的争吵与激情本来是戏剧的焦点,虽然他们最终失败了,然而,他们的挣脱之路并没有引起我们更深切的同情。
关于郊区生活,远有令达斯汀·霍夫曼成名的《毕业生》,近有李安的《冰风暴》、门德斯的《美国丽人》以及托德·海因斯(Todd Haynes)向50年代导演尼古拉斯·雷影片致敬的《远非天堂》。为何此等题材在今日影坛仍为热门?特别是去年还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广告狂人》,也是带我们回到60年代初,故事在曼哈顿的工作狂人们和郊区主妇的生活中交错展开,其美工设计还原60年代味道之准确性以及怀旧色彩,加上故事吸引人,一上来就引人注目。
发表文章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8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