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易县样本:“复制尤努斯”的15年乡村实践

作者:王鸿谅

2018-02-24·阅读时长21分钟

37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0902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 )

打水漂的扶贫款

距离北京120多公里的河北易县,只在1994年争取到了一次国家级贫困县的名号,时任副县长耿元成告诉本刊记者,“那一年的各项政策都要优惠得多”。只是这种级别评定有太多微妙因素,1994年也成为易县绝无仅有的一次例外,其余时间它都是省级贫困县。

耿元成从1989年至1998年间任副县长,扶贫一直是困惑他的难题。在他记忆里,“易县每年都能从国家获得上千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贴息贷款的申请通常都是“县里先找到扶贫项目,然后逐层上报到市里和省里,等一层层批下来,才能拿到钱”,因为“那时候政府的扶贫思路,是扶植龙头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农户致富”。可耿元成很快就发现,这种模式在易县并不成功。上世纪90年代正赶上中国经济从计划向市场转变,县里扶植的那些龙头企业并不具备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大笔的扶贫款贷出去,结果反而是,“企业破产,农户受损,资金泡汤”。

文章作者

王鸿谅

发表文章8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144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让利于民与经济振兴

2009两会特别关注 减税、消费补贴、社会保障

60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