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郎静山:远去的沙龙时代

作者:曾焱

2018-02-24·阅读时长8分钟

191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150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郎静山摄影作品:《春树奇峰》 )

10月11日,“静山远韵——郎静山摄影艺术特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比展览更引人关注的新闻是,他的后人向美术馆捐赠了134幅作品,其中34幅是经由郎静山生前亲自冲洗的原作,另100幅为数码限版收藏级。中国美术馆介绍,这是他们首次设立“影像中国——20世纪中国摄影名家”系列典藏项目,意在推动摄影艺术的国家收藏。

郎静山以摹写中国绘画的“集锦摄影”确立了自己在20世纪中国摄影史上的地位。他借用来自西方的摄影技术,毕其一生都在显影中国传统绘画的图式和意境,直至1995年以104岁辞世于台北。他的作品近年在影像收藏市场也一直拥有稳定的华人收藏群体,尤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请好友张大千入画拍摄了系列“人物山水”,如摹唐画的《松荫高士》,这些作品受到张大千爱好者的追捧,这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也是主体作品。

自90年代后期,郎静山在台湾摄影界的影响力通过大量国际展览和收藏拍卖纪录重新进入大陆。不过在摄影界,郎静山的地位其实并非“大师”两个字就可以概论,近年来,他更是不同摄影观念争论的投射点。“把美的保留,不美的丢弃,于是就有了集锦的诞生。”这是郎静山一直抱持的基本摄影观念,却也正是他无法被一些当代摄影家和评论家认同的地方。“作为一种现代性观看媒介,摄影的本质是纪实。”在这一点上,他们不认为郎静山是现代意义上的摄影家。作为中国摄影史的传奇人物,郎静山的传奇是诞生在上世纪沙龙摄影时代的背景下。

文章作者

曾焱

发表文章58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2128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免签待遇

自由旅行何以难

108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