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4·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292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起居室
)
英国人马珍认为,在北京生活,就应该住在四合院里,哪怕在四合院里天天吃黄油吐司,冬天喝苏格兰清汤而不是紫砂锅煲出来的土鸡汤。她是《泰晤士报》北京分社社长,合理利用职权,将办公室设在了日坛公园内一个名叫“神库”的四合院中。她和在路透社北京分社做记者的丈夫住在东单东堂子胡同的一座小四合院里。
马珍是第三次在北京长住。她在英国上大学时学的是汉学,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没什么,我爸爸才牛呢,他会讲客家话”。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她两任路透社北京分社的社长,在北京先后生活近10年。2005年因丈夫工作调动,她又回到北京生活至今。在北京待久了,还是有些不习惯北京人的说话大声,不习惯北京人的“不见外”,可回英国看望妈妈又有故乡是他乡的错觉,“每一次回英国我都要琢磨,这个场合应该怎么做呢?是不是可以大笑,与人交往是不是应该谨慎点,我都不清楚了”。相比之下,北京更让她放松。
前两次在北京,根据当时的规定,她不能租普通民房,只能住外交公寓。建国门外的那片外交公寓外观端庄,内部每个房间都方方正正,有精致的水磨石地面和宽大的阳台。在北京住西方人发明的公寓,太不中国了,直到2005年第三次来中国,马珍才住进四合院。四合院所在的东堂子胡同有800年历史,是北京名人故居最多的胡同。胡同里槐树成荫,“每到5月槐花开出蜜一样的香气”,四合院“看似封闭,实则被开放的胡同环绕”,马珍说。她很迷恋这种气息和环境,在《泰晤士报》的一篇文章中她形容胡同生活是“带有乡村表象的社区生活”。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86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