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一个反收藏规则的收藏者

作者:曾焱

2018-02-24·阅读时长15分钟

42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636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刘益谦 )

46岁的刘益谦现在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最让人好奇的人。“从做皮包起步,靠认购国库券发家,以大量囤积法人股成名,从未错过中国股市任何一次暴富机会”,这是金融业界对他30年财富路径的描述。而在艺术品市场,这个只被《福布斯》排在第196位的上海富豪显示了远远超越其表面身价的挥金如土,近年已被人拿来和台湾地区富豪收藏家林百里并提。特别是2009年,他几乎将香港、北京几大拍卖公司的最高成交纪录全部收在名下:《十八应真图》1.6912亿元,齐白石册页《可惜无声》9520万元,清“乾隆宝座”8578万港元,宋徽宗《写生珍禽图》6171.2万元,宋人《瑞应图》5824万元,陈逸飞《踱步》4043.2万元、《长笛手》3248万元……收藏圈对江湖人称“毛毛”的他有种种议论,比如在拍卖场上“只买最贵”,公开宣称喜欢“横刀夺爱”的高调亮相,还有人说他不懂艺术品,就是有钱。一本杂志刊发了他一张照片,身后墙上是他收藏的一件书法,马上有圈里人指着照片对人说,看,他那件东西就不对。刘益谦对本刊记者说,如果你以为我还在乎这些说法,那就太小看我了。他进入艺术品市场其实十几年了,上世纪90年代就以200多万元买过陈逸飞的代表作《提琴手》,但他对艺术品从来是自认不懂,“我都不说自己是收藏艺术品”。在他的价值体系里,现在收藏的概念早就已经改变。“现在的人对收藏的理解,和上一代人已经不一样了。100年前,收藏可能还更多是文人气息的行为,但现在的收藏已经包含了投资行为在里面,它的概念已经变化了。”他说。

接受采访那天,刘益谦是应邀飞到北京给清华大学光华学院的学生做一场演讲。聊天时,他毫无避讳地说起自己没学历,初中毕业就做生意了,因为没有本科文凭,他控股的一家保险公司申报他为“董事长”的时候,在保监会审核就卡了壳,最后以特殊人才的名义才通过。“没名的时候,你演讲是胡讲。有名了,胡讲也成演讲了。”他的自嘲中,有一点自得。

买艺术品花了8个亿?

文章作者

曾焱

发表文章5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143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财富,不可承受之重

北京大兴弑亲案的村庄调查

79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