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廖晓义:做身心合一的低碳者

作者:黑麦

2018-02-24·阅读时长3分钟

73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823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廖晓义 )

国际乐活论坛的第一天中午,廖晓义提议上午的会议延长5分钟时间,这位身材娇小的四川女士径直走上讲台的中央,带领上百名与会嘉宾做“1分钟冥想术”,在这1分钟里,她要求每个人想象自己是一粒种子,迎着太阳生长,再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来完成一次冥想中的物质循环。

31年前,24岁的廖晓义从四川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决定留校任教。上世纪90年代初,廖晓义来到中国社科院“搞马列哲学”,在撰写一篇有关“中国工业化的环境代价”的论文时,她还残存着一丝幻觉。“我当时还认为市场灵敏的反馈机制,是可以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问题的。”数年后,她作为访问学者去到美国,这时,全球环境的恶化、反常的自然气候,让廖晓义开始觉醒,她看到,西方的市场机制根本不可能解决问题,“市场的前提是纵欲,而过度消费会把环境引向危机”。

1995年,廖晓义带着自己的女儿,还有一部题为《地球的女儿》的专题片从美国归来,为制作这部专题片,廖晓义用尽了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的积蓄。很多人说廖晓义的绿色概念超前了10年,但是她知道,中国人消费的急速膨胀、逐渐失控的生活方式,会使所有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她开始对西方哲学中的“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相当质疑。“这种观念无形地扼杀了世界中的‘天道’,西方人死守着看得见的物质不放,不把物质和资源当做人类自身的一部分。”她说,“中国人要有自己的文化自觉,中国文化本质中的‘和’,体现了宇宙的基本存在,身心、意力、个群、天人相合。也就是说,人类要做自然界的一部分。”

文章作者

黑麦

发表文章23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334人

沉迷于对抗中年危机的美食作家,对groove着迷的音乐编辑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财富,不可承受之重

北京大兴弑亲案的村庄调查

79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