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冬婷
2018-02-23·阅读时长2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0809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安仁老街(裕民街)夜景 )
从聚落到小镇
“博物馆聚落”在安仁的逐渐成型,始于2005年建川博物馆的建成。樊建川认为,他的博物馆与古镇的人文环境有着天然的精神联系:“安仁公馆群是民国建筑,和我的百年收藏吻合;刘湘是抗战名将,安仁是一个抗战之镇,和‘抗战’系列馆吻合;刘氏庄园有着‘文革’的时代背景,与‘文革’系列馆吻合。”选在安仁建馆,还因为当时很多大城市都认为他是打着建博物馆的旗号来圈地开发房地产,只有距离成都近一小时车程的安仁镇相信了他,而且“那时只有这里能拍到500亩地,地价也只有几万元一亩”。从那时起自下而上的建川博物馆实践,给安仁文化的可生长性提供了支点,一个“中国博物馆小镇”的生长开始由自发到自觉。
“厚重”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规划所所长邓东对建川博物馆的第一印象。抗战、“文革”、地震,可以说,每一个系列展馆的主题都是一次对人记忆断裂带的冲击。而每个单体馆都请来建筑大师设计,24个馆形态各异,又是一种视觉震撼。不过,从一个城市规划师的视角,邓东认为,这里就像是一个独立王国,和古镇没有构成互动关系。一进建川博物馆大门,基本没有停留空间就直奔展馆,馆与馆之间也没有任何对话,甚至是一个馆的一个锐角对着另一个馆。此外,尽管当初建川博物馆选址于斜江河畔,也希望在空间上与老街、刘氏庄园形成等边三角形,成为支撑安仁旅游的三点,但收效甚微。“一流的内容——展品;二流的形式——建筑;三流的整体,或者没有整体。”邓东评价。在这一点上樊建川曾和他有过激烈争论,不过后来慢慢接受了。邓东后来在安仁总体规划方案中也建议,整体设计建川博物馆内部的公共空间序列,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并打开博物馆聚落封闭的围墙,加强与城镇和周边地区在功能和开放空间上的关联。“就像一个人,手臂特别壮实,但没有和整个经络打通,可能也难以存活。”
发表文章7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348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