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设计师眼中的中国时装周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3·阅读时长4分钟

50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426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中国国际时装周上的品牌秀 )

商业对时装周而言,是终极目的。纽约时装周是其中最好的范例。2012年,纽约市经济发展署(EDC)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大量涌来的观众刺激了纽约的旅游业,时装周创造的8.65亿美元税收,超过了纽约市马拉松大赛和美国网球公开赛的收益。这令立志发展时尚产业的国家艳羡。品牌争相到美国办秀,看准的就是那里庞大的本土时尚市场。单从市场潜力来讲,丹麦甚至德国等其他冠名“奔驰”的时装周,似乎都很难同中国一样,有向纽约学习的底气。从最初名为“设计博览会”,直到2011年与梅赛德斯-奔驰合作,中国国际时装周被认为走向了商业化、国际化。

但在北京举办的近791场秀中,除了少数几家坚持参与的设计师、品牌,如曾凤飞、王玉涛以及White Collar等等,其他与秀设计师的流动性非常大。与巴黎等标准严格的时装周相比,受邀参与中国时装周的过程相对比较轻松。一些品牌发布时的配饰、鞋、包来自采购,而不是配套定制。品牌之间达成的共识较少,整体设计呈现的未来趋势不明显。虽然有来自国际八大通讯社、国内500多家媒体的工作人员,由专车接送于北京“798”艺术区和北京饭店的秀场之间,秀后报道也相当及时,但版面多为富豪、明星的现身。荒谬的设计越来越少,专业人士的声音却仍然集中在少数品牌,评论文字也与公关通稿的内容相差不多。有关中国时装周的批评声音一直存在。

女装品牌JEFEN公司的董事长兼艺术总监谢锋,是首位进入巴黎时装周的中国设计师。他认为,在中国做秀,确实像一种“热门的宣传”。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88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偷窥的底线

中国式狗仔队生长记

107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