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晓军
2018-02-23·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793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11月27日,美国海军部长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部检阅仪仗队 )
11月的最后一周,中国首艘航母舰载机成功起降和美国海军部长马伯斯访华的新闻,占据了国内很多军事新闻的版面。在这期间,我除了接受舰载机起降成功的采访外,就是接受美国海军部长为什么会在此时访华的提问。对于后者,每当有记者问我的时候,我都会提到1984年美国海军部长约翰·莱曼首次访华一事。而这对于很多年轻的记者而言,似乎有点儿听得一头雾水。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很难找到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先说航母的舰载机起降。对于中国航母舰载机如此之快地就实现了成功起降,美国海军学会网站上的一篇评论相对比较客观。在这篇题为《中国航母基本情况》的文章中,作者科尔(Bernard D.Cole)虽然指出了中国航母没有弹射器和动力系统仍为蒸汽锅炉的“短板”,但对中国航母完成舰载机成功起降,却给出中国海军正在学习“国际标准”的评价。那么这位身为美国国防大学教授、退役海军军官的科尔为什么会这样评价呢?
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就拿难度最大的舰载机着舰来说,无非就是安全着舰、复飞(飞机不接触航母甲板)、逃逸(飞机接触飞行甲板但尾钩没有钩住拦阻索等情况)和飞机撞上航母的四种状况。从技术角度讲,无论是飞行员的操纵,还是舰载机及航母上的各种技术保障,都是为了防止第四状况出现。再抽象地说,就是通过经验积累发现舰载机着舰时的种种人为失误、环境干扰、技术缺陷,并发展更多的保障技术对着舰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对可能出现的人为失误、环境干扰、技术缺陷进行及时的修正。从这个意义上看,与各种信息及控制技术的发展速度相比,航母可以说是一个相对传统的武器平台,其所要监控的无非是舰载机飞行状态、航母运动状态、舰尾的大气湍流、甲板的风速风向、舰载机起落架状况等一些有数的边界条件。因此,以目前中国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水平,只要有了航母平台和相对成熟的舰载机,在短时间内经过严格的训练,实现舰载机在航母上起降并不奇怪。
发表文章2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47人
著名军事评论家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