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晓
2018-02-23·阅读时长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415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9月3日,雨后初晴的北京城 )
2012年的2月29日,国务院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部署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作。在“十八大”报告中,与空气质量相关的环保问题也成为论述重点。空气污染的程度决定了空气质量的好坏,它的成因相当复杂,车辆、船舶、飞机的尾气、工业企业生产排放、居民生活和取暖、垃圾焚烧等。城市的发展密度甚至地形地貌和气象都可以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PM2.5”是空气污染物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名词。PM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的首字母缩写。其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称为细颗粒物,即PM2.5,大约是人体头发的1/30。我们的肉眼看不到它,但它们可以在空气中漂浮数天,并进入人体内,是空气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
这原本生僻的学术名词,因为近年来北京连续的雾霭天气而成为热词,可以说明人们对自己居住环境的关注度更高了。但如何能够通过关注真正对我们呼吸的空气质量有所改变,却是一个并不简单的系统工程。
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监测体系和透明的通报。如果说空气污染是工业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代价,那如何与它相处至少是可以学习和改变的。随时监测并制定出一个PM2.5标准,并敦促其达标,“每年可以避免数万人早死、数万人上医院就诊、上百万次的误工、上百万儿童得呼吸系统疾病。”美国环保局在2003年做了这样的估算。因为PM2.5对空气质量更为细致的描述,我国已经决定将其纳入空气质量标准的监测体系,拟定于2016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PM2.5标准及达标评判体系。之所以留出4年的时间,一种解释是给中国产业留出缓冲空间。在中国传统制造业尚未完成产业升级前,部分城市的PM2.5浓度距离国际标准尚有很远距离。最终出台的监测标准,既要宽容中国的产业发展现实,为它们对资源的消耗留出发展空间,又要对国民的健康负责,留出生活空间。
发表文章2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788人
社会调查、徒步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