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一平
2018-02-23·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466个字,产生1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城市里的建筑工人 )
公平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论语》里讲:“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也对公平和正义做出了详细解释。现代社会里的公平,主要是指人民群众对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分配关系合理性的追求。
公平一般与效率相对应而言,我们对社会公平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强调的是绝对公平。上世纪80年代,为了最大限度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我国采取了效率优先的发展模式。到上世纪90年代,政府开始注意到“蛋糕做大”之后的分配问题,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进入新世纪,由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导致各利益群体在分享经济发展果实时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失衡,社会公平逐渐成为人们最关心的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对这个问题愈加重视。2004年10月,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正式提出了“社会公平”的概念,要求“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十七大”报告中有6次提及“公平正义”,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发表文章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23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