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曹操墓解疑—在历史与虚妄间游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3·阅读时长13分钟

184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515个字,产生3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河南许昌曹丞相府于2009年6月落成。图为府内雕像 )

薄葬造就的谜团

“在我看来,这次曹操墓的问世,可以算是一次突然提到日程上的发掘。”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前所长、秦汉考古学专家刘庆柱告诉我们。刚于2009年12月17日前往安阳考古现场参加鉴定工作的刘庆柱,凭借丰富的考古与历史学经验,在几次“蜻蜓点水”式的观察后,就首肯了考古发掘队的判断:“首先这个墓址所处的安丰乡西高穴村,就是邺城遗址的西边,跟史书上曹操墓方位的记载是相符的。其次,这个墓的形制是属于东汉晚期至魏晋早期王这个级别的,墓道宽9.8米,斜坡墓道长39米,墓室呈甲字形,顶部属于级别很高的四面穹窿结顶。综合各种因素,利用排除法就能得出结论,在这个历史时段以如此高级礼制安葬于此的,只有曹操一个人。”

在历史学家眼中,高陵之所以成为一个迷雾重重的历史疑团,原因在于这位魏晋薄葬风气的倡导者身体力行,在生前就开始极力抹平一切有关自己陵寝的蛛丝马迹。从建安二十三年(218年)起,曹操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事,而做《终令》,宣布自己将遵守古制,葬于“瘠薄之地”,并亲自选址,“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即在邺城西门豹祠以西,自然形成的高地上修建墓穴,不耗费民力另起封土。在弥留之际的遗嘱《遗令》中,曹操明确规定自己“持大服如存时……敛以时服”——即不要按照古制另办寿衣,使用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丧服;在铜雀台上设六尺灵床,挂上一个简单的麻布灵幔,早晚摆上一点干肉脯与干粮做祭品,婢与乐伎每月初一、十五向帐中表演伎乐就权当祭祀,并遗命“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陪葬在陵苑四周。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86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曹操墓的确认逻辑

邺城西南5平方公里踏勘

91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