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越
2018-02-23·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806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人类遗传学家艾斯克·威勒斯列夫 )
近日,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发布了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的最新成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人认为这是科学家们拿着科研经费当儿戏,或者功利性地为了帮人“认祖归宗”,但实际上这个方法在历史学研究中已经相当普遍了,DNA序列分析法早已代替了考古学,成为研究人类迁徙史的最佳工具。
不过,过去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分析活着的当代人的DNA序列倒推古人的情况,但现代人的DNA序列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改写过很多次了,准确性存在很大争议。这次复旦大学采用了最新的方法,即通过直接分析古人留下的DNA来判断当时的情况,可靠性提升了好几个数量级。显然,这个方法的关键在于如何获取古人的DNA。大多数古人遗骸中的DNA都已经被细菌彻底分解了,没法分析,这就是为什么此法的应用范围极为有限,基本上全凭运气的原因。
要想长时间保存DNA,最可靠的办法就是低温,于是西伯利亚就成了此类研究的热点地区。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人类遗传学家艾斯克·威勒斯列夫(Eske Willerslev)博士听说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博物馆里存有一批挖掘自西伯利亚地区的人类骸骨,便于2009年专程去圣彼得堡走了一趟,拿到了一小块骸骨样本。这块样本来自西伯利亚中东部地区一个名叫玛尔塔的小村庄,俄罗斯考古学家于上世纪20年代在村子旁边找到了一处古代墓穴,从里面挖出了一具孩童的遗骨,以及很多陪葬的装饰品。因为不知道孩子的性别,这具骸骨一直被称为“玛尔塔小孩”(The Mal'ta Child)。
发表文章53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228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