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小峰
2018-02-23·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169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导演陆川拍摄《南京!南京!》时给演员说戏 )
本世纪初,中国为了复苏电影产业,做了不少事情,10年过去了,回过头看,它的喧嚣多于实际结果,当危机真正站在门外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在中国,只有一名电影演员,叫葛优,只有两三个能创造票房的导演,除此之外,跟10年前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中国电影的现实。
当然,与10年前不同的是,有更多的傻子把钱投入到这个光彩照人的行业,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扶植了国产电影,让更多的人投入更多的钱拍出更多没有票房的电影。看起来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实际上,作为投资方,当手里的闲钱烫得烧手,他一定会失去理智把它扔出去。但,扔的时候要有理智,既然这钱也无所谓,何不扔进一个能满足自己虚荣心的行业呢。电影行业无疑能满足这些有闲钱没文化的人的诉求。作为资本家,他们多么希望自己能镀上一层文化的金箔,哪怕是一点点儿,都会让他们心满意足。而且,谁都不能回避的是,这还是一种高档次泡妞的方式,既提高了自己的文化含量,又满足了个人私欲,一举两得的事情,做起来是相当理智的。所以,电影市场的上游就出现了问题,这些傻子貌似很有商业头脑,说起来可能头头是道,问题是中国电影走向市场化过程中就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商业体系,每个环节可能都是陷阱,投资电影跟投资快餐完全不是一回事。当最后发现钱回不来的时候,才知道上当。于是,又有第二队傻子拎着钱进来了。这10年,电影行业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活雷锋的故事。
电影是一个高成本、高名誉、高风险、低产出的行业。现在一个大片编剧的稿酬已经飙升到五六百万元,其他方面的成本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果没有高额的票房回报,都是有去无回。但这种扭曲的行业并没有吓跑那些投资商,他们义无反顾地把自己活埋在走向中国电影美好未来途中的陷阱里,他们究竟是功不可没还是掺和捣乱,现在还说不清楚,将来可能也说不清楚。至少从中国现阶段能看得出来,我们面对市场化都缺乏真正经验。奇怪的是,电影行业的人没时间总结教训,这让后来的人一直是从零开始。如果再细究,会发现,很多投资方都是带着玩票的心态进来的,他们不会为这个行业制定什么规则,也不会因为投入资金促进这个行业的操作更加合理和科学,他们挣钱还是赔钱都无所谓,潇洒走一回、过把瘾就死的心态反而让这个行业更加混乱。
发表文章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