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舞台、牡蛎与天鹅:斯特拉福德镇的变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3·阅读时长11分钟

63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686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德镇圣三一教堂 )

“世界是我的牡蛎”

《皆大欢喜》中的杰奎斯曾慨叹,“全世界不过是一个舞台”。而《温莎的风流娘儿们》里的毕斯托尔说得豪横:“世界是我的牡蛎,我要拿剑把它撬开。”借莎士比亚自己的名句,可以说,在过去的近400年中,斯特拉福德的变迁使它无意间成为英国乃至世界历史具体而微的舞台。而旅游业的发展,也无疑让这座城镇变成了一个鲜嫩肥美的牡蛎。它在历史上的变形是一段有趣的故事。

“埃文河可爱的天鹅!该多么好看,/如果你在我们的水面上重新出现,/再飞临泰晤士河的堤岸,/像过去般邀伊丽莎白和詹姆士的宠赞!”1623年,莎翁第一对折本剧作全集出版,他的老朋友兼艺术上的竞争对手本·琼森为之题诗,对莎士比亚做了慷慨的但也是恰如其分的赞美。莎士比亚“不属于一时,而属于永远”,便是其中的名句。也是在这首诗里,本·琼森用一个优雅的意象把莎士比亚同他的故乡联系在一起,埃文河上翩翩的天鹅在后世无数文字和绘画中成为莎士比亚的化身。但在当时,即使是莎士比亚的仰慕者也没有对他的故乡表现出太多的兴趣。这也是一时风气使然:就文艺观念而言,人们并不认为艺术家的天赋必然来自他故土的孕育,这种强调作家与乡土和自然血肉联系的观点还是后来浪漫主义的产物。此外,莎士比亚虽然已经被时人公认为鸿才河泻的不世之英,但此时他的声誉还远未攀上后世的巅峰。在17世纪余下的时间里,慢慢也有客人专程去莎翁墓前凭吊,1656年出版的《沃里克郡古迹》一书中,还专门附有莎士比亚墓地的插图。但这些零星的造访远远赶不上后世旅游业造就的人潮,斯特拉福德精明的居民们也未曾从中嗅到有利可图的商机。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6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91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人性的困惑

莎士比亚悲喜剧中的源代码

160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