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3·阅读时长1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061个字,产生1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黑泽明在电影《乱》(《李尔王》,1985 年)中,将莎士比亚故事融入日本的历史和文化之中 )
即使不看其他形式的改编,舞台上莎士比亚“古为今用”的演出和改编已足够热闹纷繁。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学生运动中,《哈姆雷特》就被用来作为反面教材,鼓励青年学子不要犹豫不决,要走出象牙塔投身街头抗议活动。每当处在某个历史关头,莎士比亚取材于英国编年史的剧目总是剧院的青睐,特别是写于英国1588年战胜海上强敌西班牙之后的《亨利五世》,更是常演不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此剧就红极一时,上世纪80年代的马岛战争之后又受观众追捧,为迎接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英国的BBC更是把包括此剧在内的一个四部曲(《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拍成了题名为《空王冠》的小系列影视片,希望世人再次与他们一起缅怀英国曾经从分裂动乱走向团结强盛的那段历史。
事实上,除话剧外,芭蕾舞剧和歌剧也时有经典的莎剧改编:如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等。威尔第一生就创作了多部根据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歌剧,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奥泰罗》、《麦克白》等,柏辽兹也以《无事生非》为脚本完成了著名歌剧《碧翠丝与班狄克》。中国戏曲改编莎士比亚,更以其文化和艺术的独特,引发了欧美观众和戏剧界的广泛兴趣和好评,京剧、沪剧、越剧、川剧、粤剧、汉剧、豫剧、庐剧、黄梅戏、花灯戏等等,都有引人注目的莎士比亚改编和演出实践,广西甚至还有用刘三姐对歌改编的《威尼斯商人》。
1895年诞生的电影,为莎士比亚的传播提供了意义重大的方式和契机。仅过4年,银幕上就出现了第一部莎士比亚默片《约翰王》,此后直至1926年出现有声影片前,欧美共拍摄发行了约90部根据21部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无声电影。从此,看莎剧不再非去剧场,也不再是仅供少数人享受的专利。1926年后,莎士比亚更成为银幕宠儿,成就了不少经典作品和名导名演,比如1948年劳伦斯·奥利弗的《哈姆雷特》和奥尔森·威尔斯的《麦克白》(均为黑白片),迄今仍是莎士比亚电影改编和演员导演的里程碑。上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一股改编热,仅欧美就拍摄了不下20部莎士比亚电影,进入21世纪以来,依然时有莎剧新片问世。
发表文章606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91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