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葛维樱
2018-02-23·阅读时长1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483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为了研究灰釉,田承泰曾经很多年里时常去海边烧木柴,把一吨木柴烧成六七斤灰,只够抹三个大茶仓
)
田承泰的态度对任何人都一样,热情,没话。我们看到的是他第三个柴窑了。之前的因热胀冷缩已经拆掉重盖。他的作品是迄今柴烧界唯一能上拍卖、平均价格远高于市面上所谓“柴窑”的。田字落款是个拙朴的格子,怎么看都一样。现在但凡收藏柴窑的藏家,就以田承泰的作品、价格、风格作为标准,他倒也不以为意。“价格只是一个参考标准。”看多了田承泰的作品,大概能了解收藏家为什么要追着他满世界跑的道理了。我听说很多人喜欢他的手,他手指粗长关节毫不匀称,好像一块能活动的泥巴,指甲上因为施力过多的凸起,手上的指甲完全被指缘包住,给手增加了多一个关节和施力点。没有丝毫的做作,刷地抓住一个罐子最舒服的位置来给我们看它的釉色,很有质感地摩挲任何一个口杯、公道乃至大茶仓,顺着动作就能看出他每做一个物件时的手势和用心。
艺术评论者总爱举出千利休的逸事。“一个泥瓦匠的功夫特别好,利休希望给自己做一个茶碗,陶匠因为是利休而做了一个特别精致美丽的,结果利休说他要的是不讨好我双手的碗。工匠再拿出的果然是自然的碗,而手去拿却无比的贴合舒服。这才是一个自然之子的杰作,是利休向往的神品。”他们认为田承泰的作品就能达到“从不讨好,永远贴合”的效果。
据说很多热爱老茶的已经要配他的柴烧用具,只是一件难求。他一年几次烧窑的过程,曾被拍成代表台湾的纪录片。十几天烧窑的过程里不能离开,晚上要睡在窑边,两三分钟就要投一次柴。一窑要烧5000公斤柴,全靠他和妻子两人不断地把柴分成小块,五根十根,在十几天里不断地投进去。1200~1300摄氏度,更要不断地24小时投柴,在极高温度下连续作业更加困难。熊熊烈火下他们专注诚恳的态度,感动了很多观者。日本一位评论家说他的柴烧过程,“本身就是一件神圣的充满敬意的作品”。
发表文章5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022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