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八十年代的张贤亮作品:争议、突破与脱节

作者:付晓英

2018-02-22·阅读时长10分钟

106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104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回忆起最初看到《绿化树》手稿,现年81岁的原《十月》杂志副主编张守仁依然很激动 )

“最好的作品”

走小说创作这条路并不是张贤亮原本的设计,他最初希望能往学者的方向发展。1979年平反后,他先给《红旗》杂志投了很多政治经济方面的论文,无奈全部被退回,经人劝说后才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幸运的是,他遇到了自己的“贵人”,从第一篇投稿《四封信》开始,他投给《宁夏文艺》的稿子就接连被采用。曾在宁夏文联和《宁夏文艺》工作过的虞期湘曾经回忆说:“1979年,《宁夏文艺》还是双月刊,可是在6期刊物上接连发表了张贤亮的4篇小说,从《四封信》到《吉普赛人》、《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在这样的春天里》,推广力度之大可想而知。”

尽管最初发表的小说影响力不大,却帮助张贤亮打开了进入文坛的大门。1980年,文联把他调入《朔方》(由《宁夏文艺》更名)担任编辑,张贤亮从此开始了专业文学创作。之后《灵与肉》发表,风靡一时,引人注目,也因此,当时《十月》杂志的章仲锷和张守仁对张贤亮有了更多关注。“1980年春天,张贤亮从宁夏跑到北京,不知道怎么就找到了章仲锷家里,当时我也在,我们三个人一起喝酒吃饭,谈了什么现在已经不记得了,但是都很高兴。那是我和章仲锷第一次见张贤亮,不过见面前就已经注意到他,觉得他很有才华。”张守仁对本刊回忆说。这之后,张贤亮与《十月》的关系逐渐密切,1981年,《十月》经章仲锷之手刊发了《土牢情话》。1984年,章仲锷调去《当代》杂志后,张贤亮又把中篇小说《绿化树》交给了张守仁。

文章作者

付晓英

发表文章1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9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一个作家的“野蛮生长”

张贤亮的人生考察

123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