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名声的价值:张贤亮与镇北堡

作者:葛维樱

2018-02-22·阅读时长14分钟

85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458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张贤亮应邀题字 )

入场

1992年的张贤亮已经出入自治区文联大院多年。院子里的文人很多,现在去走访,很多人依然住在那些略显老旧的房子里,记得张贤亮高高大大,喜欢和人打招呼聊天的样子。那时他的名气已经达到了鼎盛,银川的城市生活绝非他的目标。张贤亮对于银川的印象起于50年代。在农场,他以为银川说的是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而不是通常黄河河套引黄灌溉中心富饶美丽的意思。为了送一位同来的北京移民的妻子进城治病,他第一次从京星农牧场前往银川市。他曾经描述银川当时的一条街道三座楼,最高的是三座古建筑,以玉皇阁、鼓楼和南门楼为标志,其他民居“和我进城后住的学校家属宿舍类似。可以看出它不过是乡村的农家小院,只是移进到城墙里面来了而已。上面展示的这些建筑物的外形及其内部格局,几百年来没有变化,也反映出这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几百年来也没有什么改变”。

这片老银川印象有虚有实。被他在2012年最后一次对镇北堡西部影城进行大规模规划修建时,用一砖一瓦展现了出来。细致入微的马鸿逵的府邸、女子大学,以及解放前银川的茶馆、旅馆、戏院、书店等等做过非常认真考证的建筑群。但凡来过的人都会发现,这里与很多仿古做旧街道不同,这是张贤亮眼中的银川,最显眼标准性建筑是银川汽车站。这个汽车站的砖色像极了贾樟柯电影里那种灰暗破旧的车站,门口还停着两辆破得快要散架的小铁皮车。在平反前,被允许半年进城一次的张贤亮就因为赶不上当天的班车回农场,既没有介绍信也没有钱,只能在汽车站过夜。“那时的城市是没有‘夜生活’的。夜幕刚刚降临,每家每户亮起灯吃晚饭,然后立即睡觉。冬季到晚上8点钟,夏季到晚上9时许,银川市市内就悄无声息,只有我一个‘流民’在街头流浪。”

文章作者

葛维樱

发表文章5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022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一个作家的“野蛮生长”

张贤亮的人生考察

123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