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舌尖上的家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14·阅读时长4分钟

63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490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刘冶
插图/宁锐(沐斋)

1

身在英国,吃饭显然成了头等大事,尤其是如我这般不擅厨艺的人。按理说,腐国三件宝,土豆洋葱胡萝卜,搭配各色蔬菜和荤菜,怎么也能应付一阵子。我的理念是,吃饭营养均衡为主,味道其次,这倒和英国菜“除了味道,一切都好”的特质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可坚持了一段时间,各种排列组合后,我已是黔驴技穷。

曾经有一段时间,公司是否配备食堂一度成了我求职的考虑因素之一,后来终于让我找到一家历史悠久的事业单位,食堂配备着种类齐全的菜,我拿出了做数据的劲头列了Excel表格,周一自带菜,周二西班牙海鲜饭,周三约克郡布丁配牛肉,周四三明治、色拉或土豆,周五鱼和薯条,依次轮流。有一回春节,单位赶时髦举办了一次中国食品节。在看到了国内同学朋友晒的年夜饭之后,我尝到了一道自我出生以来从未吃过,甚至从未想象过的中国菜:炒面配蜂蜜。那种令人发指的味道至今还在我的齿颊停留。

那天下班晚了,路上一片白雪,万籁俱静,我一个人踏雪走了一会儿,吃到的菜在胃里发酸,吃不到的菜在心里发酸。远在上海的父母此时此刻已进入梦乡了吧,还是在除夕夜看着别人合家团聚尽享天伦之乐,不由得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呢?

2

小时候过年,年味浓厚,热闹非凡。腊月里,爸爸常从单位拿来年货,火腿、南风肉、鱼和各式炒货,兴冲冲地一鼓作气奔上楼,把已钻进被窝的妈妈喊了起来。妈妈利索地开始清洗、收拾、整理、分类装进了冰箱。除夕夜,妈妈一大早赶到了外公外婆家,为晚上的年夜饭做准备,爸爸则在家打扫卫生。他笃信的风俗是大年初一不能扫地,否则会把财运扫掉,于是在除夕夜打扫整理,俨然一副领导要莅临检查打分的盛况。我常常笑他形式主义,所谓的整理就是把摊在外面的东西移放到抽屉里,让你再也找不到。不过一番乾坤大挪移之后,房间瞬间清爽了很多,甚至面积都仿佛增加了不少,颇有赚了一套房子的感觉。

虽然春晚说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吃饺子,可上海过年还真不吃饺子。在我们家,年夜饭秉承七个“一”、一个“多”的原则:一条鱼、一锅汤、一碗汤圆、一盆春卷、一点米饭、一些老字号、一些河鲜和多种蔬菜。

鱼,年年有余;汤圆,团团圆圆;春卷,过节必备。汤里的食材有蛋饺、细粉、火腿、竹笋、肉皮、腐竹、香菇、黑木耳、鱼丸、虾球和贡丸之类。合家都爱蔬菜,米饭是必定要吃的,按照长辈的说法,不吃饭就长不大,年岁渐长时这句话深得我心,恨不能真有如此效果,让时光静止在某个年龄。

妈妈掌勺,阿姨帮忙,姐妹俩合作多年,默契相当。大家一边忙碌,一边闲话家常。阿姨做起事来,一如她的本职工作一丝不苟,业绩好效率高,就连闲暇时买的衣服改制一下,也不输给专业的裁缝,我有时在想,多少如香奈儿一般的人才都没有机会好好施展才能。

外公外婆也会帮着一起准备。外公是单位里的笔杆子,文采颇佳,闲暇时一张报纸、一杯酽茶,两个核桃捏手中。三年自然灾害时,老家的亲戚经常过来,外公无私地帮助了他们,多年后老家的亲戚发达,过年过节常来探望,还带了自家养殖的河鲜。除了大闸蟹和鱼虾之外,我偏爱阳澄湖里的螺蛳。妈妈知道我口味清淡,但螺蛳性寒,还是得放些姜和辣椒、少许酱油,炒上一盘,嘴上一嘬,鲜美无比,一顿饭下来,螺蛳壳剩了一大盘。当初帮别人时没有想过回报,受过别人恩惠认为理所当然的也大有人在,河鲜味虽美,但朴实温厚的家风更是山高水长。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8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环球寻味记 | 2017

以食为旅,四海一家

400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