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北京新机场,航站楼的飞行想象

作者:贾冬婷

2018-02-11·阅读时长14分钟

56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153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北京新机场设计初步方案采用了六角形射线形态布局

从第二机场到新机场

早在2008年首都机场T3航站楼建成之时,就已经开始北京第二机场的选址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时任T3中方设计总负责人的邵韦平告诉我,因为北京面临的空域资源紧张的局面仍未缓解,运输能力接近饱和,第二机场将不只是首都机场的补充,最终规模也会达到首都机场的年吞吐量总和,又将是一个首都机场的“备份版”。

去年12月15日,北京新机场项目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复,选址北京南部大兴区榆垡镇境内,到2025年,将满足旅客吞吐量7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0万吨、飞机起降量62万架次的需求。7200万人次吞吐量是什么概念?据国际机场理事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球旅客吞吐量排名前三位的机场分别为美国亚特兰大国际机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伦敦希思罗机场,旅客吞吐量分别为9443万、8371万、7237万人次。也就是说,7200万人次的吞吐量可以排在2013年全球各大民航机场实际完成旅客吞吐量的第四位。在发改委的批复中,“北京第二机场”确立为“北京新机场”,这也意味着新机场将不会是首都机场的附属品。事实上,“一市多场”是大都市航空运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芝加哥、纽约、巴黎、伦敦、莫斯科、首尔、东京、上海等地都是如此,比如纽约就有5个机场,而且仅肯尼迪一个机场就有9个航站楼。

文章作者

贾冬婷

发表文章7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348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双引擎时代

2015 中国经济

127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