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无名的风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08·阅读时长9分钟

61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568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安徽芜湖,宝塔(摄于1917~1919年) )

说芜湖是座“古城”怕是有争议的,就在2013年前,此地甚至还没有一处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的某天,受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之邀,北京大学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来到江南。侯先生和他的助手在城市郊区的某座小山旁坐下来,他说,此处有着比现城区更早的历史遗存。当时的铁路规划本是要将这座小山铲平的,一座重要的区域编组站将落脚此处,但侯仁之建议让现代的车站挪挪地方——从我们所熟悉的“日常”里,他看到了值得发掘和保存的“历史”。

每一座城市都是“历史城市”,谁能说它们不是呢?它们只不过不是“历史名城”而已。但凡历史,其实都可以无穷无尽地向来处延伸,发掘出更久远的版本。只是在现下,区分“有名”“无名”的办法,各处是不太一样的。其一,很多地方的“历史”,都已被近代的建设涂改得面目全非了,最后的这一抹蹭去了原有的画面,再也露不出它的底色。1876年,由《烟台条约》不大情愿地“开放”,芜湖这座长江边的港市跃升为安徽省的重要商埠,虽颇有近代建筑的留存,“古代”的空气却极稀薄;其二,“历史”毕竟是势利眼的,它只瞧得上“重大”的和“显著”的后果,尽管地方史志吵嚷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水战在芜湖”“周瑜当年曾点将”……这一切却查无实凭。侯仁之们能够确认的,对于当地人而言却过于遥远——仅存的一座古城城墙,已经在太平天国的战火中早早损毁了,江边一座明代砖塔,是人们唯一熟识的“古代”,它荒芜已久,没有确切来历。

一切,都导向一个隐秘却又确凿的事实:我的故乡在“历史”中其实并不一直存在,至少这个叫作“芜湖”的所在,在过去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容器”——甚至它的母体“安徽”,只是在清代中叶,直到所谓的“江南省”,彻底分裂为“安徽”和“江苏”的一刻,也才将将存在。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8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今年我们笑什么

喜剧综艺的资本升级

352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