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若茜
2018-02-08·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495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几年前,出于偶然,法国作家西尔万·泰松在贝加尔湖畔的一间小木屋里度过了三天。当时,一位名叫安东的护林员在位于湖畔东岸的巴掌大的小屋里接待了他。“我们晚上下象棋,白天,我帮他拖渔网。我们几乎不交谈,但却大量阅读——我在读于斯曼,他读的则是海明威。他灌下成升的茶,我则去林中散步。阳光泻进小屋,一些大雁趁秋季南迁。我想起了我的家人。我们一起听收音机,播音员正播报索契的温度。安东说:‘黑海应该挺好的。’他不时往炉子里扔一根柴火,等到长日已尽,便取出棋盘。我们一边小口啜饮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伏特加,一边两军对垒。”离开时,泰松想:“这就是我需要的生活。旅行再也无法给予我的东西,应该向静止去索取:那就是平和。”
19岁那年,西尔万·泰松骑摩托车穿越了冰岛中部,参加了婆罗洲洞穴探险。后来和好友亚历山大·普森一起骑单车环游世界。并且,从1997年起,他就开始以步行、骑单车或骑马的方式游历中亚。他并非是单纯的写作者,还是旅行家、探险者。旅行的状态几乎构建了他全部的写作,他出版了十几本很受欢迎的游记,一本获得2009年龚古尔奖的短篇小说集,题为《居于别处的一生》。“旅行再也无法给予”,对于泰松而言,是一种情有可原的状态或者假设。
于是,泰松向自己承诺,40岁前要在森林深处过一段隐居生活。2010年,37岁时,他在贝加尔湖畔雪松北岬的一座西伯利亚小木屋里居住了6个月。小木屋距离最近的村庄120公里,不通道路,没有邻居,偶尔有人造访。冬季,气温降至零下30摄氏度,夏季,熊在湖岸陡坡出没。他说:“那儿是天堂。”
发表文章1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708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