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当代艺术,激活城市的一种方式

作者:薛芃

2018-02-07·阅读时长8分钟

76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260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首届苏州文献展展品: 英国艺术家约翰·亚康法影像作品《机场》 )

立秋后的苏州,城内大大小小园林接待完一整天的游客,已进入休眠状态。挨着苏州美术馆的朴园里,工作人员还在忙碌着,这里是首届苏州文献展的室外展场之一,有六件当代艺术作品放置在园内,在整个系列展里是展品较多的分展场。要将这些先锋作品恰当地融合在江南文人生活起居的园林中,不是一件易事。

一位在朴园工作了多年的师傅刚刚打扫完陈列日本建筑师矶崎新参展作品《住所》的展厅,这是矶崎新献给书法老师苏州人瓦翁先生的作品。老师傅告诉我,布展时有专门的布展团队作业,他们不太能插得上手。他们需要做的,一是照看好园内的一砖一瓦,比如有展品需要与建筑外立面发生关系时,只能用铁丝、绳线虚浅地固定,绝不能镶钉或直接接触墙壁;二是学习安放这些装置,一旦开展后,布展团队撤离,他们要保证在两个多月的展期内,作品保持原样,不能有丝毫的差池。面对这些远道而来的临时“主人”,老师傅非常欢迎,可高兴之余,代沟也是有的:这些艺术作品为什么要放在这里?它们与苏州,与这座小小的园林又有什么关系呢?

提起“文献展”,自然会首先想到创办于1955年的德国卡塞尔文献展,每五年一届。首届卡塞尔文献展的主题是“20世纪艺术:1905至1955年的绘画、造型艺术和建筑”,策展人阿诺德·博德(Arnold Bode)希望让纳粹统治下被压制的现代艺术作品和文献重见天日,并为被希特勒划为“堕落艺术”的那些作品正名。“Documenta”由此得名,直到现在,这个词已成为特指卡塞尔文献展的专有名词。2012年第13届文献展是最近的一次,吸引了全世界90多万人赶去看展,而卡塞尔这座小城的常住人口只有20万。

文章作者

薛芃

发表文章13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920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郎平的价值

专业主义的胜利

245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