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同途殊归:走进“二战”的物理学家们

作者:蒲实

2018-02-07·阅读时长25分钟

170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2676个字,产生1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长崎投下原子弹。图为爆炸瞬间

加州伯克利

1930年的一天,伯克利大学的课堂上,刚从欧洲学成归来的年轻物理学教授罗伯特·奥本海默点燃他的切斯特菲尔茨牌香烟,云雾缭绕起来。他开始讲“量子理论”。他的讲课像是在做礼拜,有时声音低沉得甚至后面的人都听不见。他讲课不用讲稿,经常掺杂引用许多科学家和诗人的名言,还有带德国音的口头禅“是的,是的”。诞生于欧洲的先进物理学观念那时尚未进入美国的院校系所,更不用提比起美国东部大学既不够悠久,也不够有名气的伯克利了。学生们水平起初也不如欧洲的学生那样高,他们常抱怨,在奥本海默的课堂上,有时听不明白,只好“坐飞机”。

但奥本海默热爱他的学生,正如他热爱加州的气候一样。课堂或研讨会结束后,他邀请学生到他位于沙斯塔路2665号的小型公寓里,参加他在家里举行的晚宴。公寓坐落在伯克利山上一条陡峭的石子路边,遮蔽在桉树、松树和阿拉伯胶树中。窗户总开着,卧室里铺着从新墨西哥来的印度地毯。他与学生一起畅饮掺了墨西哥红辣椒的白酒和红葡萄酒,还有马提尼。夏季,他邀请学生到佩罗加特林牧场去旅游,白天骑马,晚上在地毯上玩掷骰子游戏。出生于犹太裔商人家庭的奥本海默从来不操心钱的问题。除了教授5000美元的年薪,他还有纽约的父亲一直向他提供的额外补助,大概1万美元。那时,在加州帕萨迪纳租一幢豪华别墅的月租大约25美元。1933年经济危机开始后,他的生活也一直很优越。奥本海默关心的是科学、文学、艺术以及哲学的精神生活。他爱与学生们高谈阔论,关于物理学和一切文化问题。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他都彻底地欧化了。他熟知各种欧洲的名酒与佳肴,通晓中世纪的法国诗篇,选学了梵文,为的是能阅读东方古代哲学书籍。他是伯克利有教养又渊博的儒雅之士,身边环绕着崇拜并模仿他的学生群体。

文章作者

蒲实

发表文章15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986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世界:秩序重建

决定历史的五大战役

2204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