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开罗会议:中国式梦想与美国式现实

作者:刘怡

2018-02-07·阅读时长16分钟

230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011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领导人蒋介石、罗斯福(中)和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

1943年11月22日到26日在开罗召开的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议,被彼时的中国领导人视为划时代的事件。在经历了6年多艰苦的抗战之后,中国的贡献终于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承认。继年初废除不平等条约之后,蒋介石又得以破天荒地和罗斯福、丘吉尔平起平坐,出现在全世界公众的视野中。如此美妙的经历,加上美国对中国充当“四大警察”之一前景的渲染,使蒋氏不禁感慨:“这实在是我们中国百年来政治外交上最大的胜利!”

与之相反,在研究战时中美关系以及美国全球战略的诸种英文著作中,“开罗会议”往往仅以过渡角色出现,其重要性不仅落在随后举行的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之后,甚至也不及稍早前的卡萨布兰卡会议和魁北克会议。在邹谠的名作《美国在中国的失败,1941~1950》中,开罗会议仅仅占据了一个页码的篇幅。这种冷落足以代表美国学界和政界对本次会议的一般印象:稀松平常,无甚可书。

一边是中国式理想,一边是美国式现实,在开罗阴错阳差地交汇:中国视会议为漫长努力的结果,认定自此已经奠定大国地位;美国视会议为军事反攻的开端,许下的远景需要靠战场表现才能获得。蒋介石短暂的大国梦在一年之后即告破碎,留下的只有关于“中国纠结”的无尽反思。

文章作者

刘怡

发表文章19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502人

身与名俱灭、江河万古流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世界:秩序重建

决定历史的五大战役

2204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