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怡
2018-02-07·阅读时长3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5649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1944年6月,菲律宾海海战中,一架被击伤的日军飞机企图撞击美军护航航母“基特昆湾号”
1943年4月18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在乘专机视察布干维尔岛途中,被预先埋伏好的美国战斗机击落毙命。在那之后,日本海军的命运开始急转直下:同年秋天,南太平洋美军先后在莱城和布干维尔岛登陆,次年初春又推进至新几内亚岛北部;进入1944年,中太平洋美军也陆续在吉尔伯特群岛和马绍尔群岛登陆,与南方部队形成策应,兵锋直指日本帝国的“绝对国防圈”。
在反攻过程中,美军形成了灵活机动、互为补充的作战模式:麦克阿瑟指挥的西南太平洋司令部(SWPA)以陆军部队和岸基航空兵作为基干,得到海军第七舰队的支援。他们采用全新的“蛙跳”战略(Leapfrogging),一面沿新几内亚北岸向西反攻,一面摧毁南太平洋的日军航空基地。尼米兹直辖的太平洋司令部(POA)则以哈尔西上将的第三舰队(由斯普鲁恩斯指挥时则改称第五舰队)和海军陆战队作为基干,凭借航母特遣舰队的火力优势,向中太平洋的日占岛屿推进。两大战区交替发起攻势,使日军顾此失彼、难于招架。
东条英机内阁并非不清楚糟糕的战争前景。但他们抱有“一击媾和”的侥幸心理,认定日军可以集中残存兵力、与美军做一次大规模决战,最大程度地消灭美国海军的有生力量,随后再与华盛顿展开和谈,这样便可以保全日本帝国目前的控制区。为达到此目的,从1944年春天开始,日本海军便积极编组新的航空部队,准备在中太平洋与美军做海上决战。6月中旬,这次规模空前的航母大战终于在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菲律宾海上爆发。
发表文章19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502人
身与名俱灭、江河万古流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