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晓余
2018-02-07·阅读时长8分钟
琅琊榜主题曲中有一句:倾余生风骨同守。这首歌是以靖王萧景琰的视角唱给梅长苏的。但他们二位终于也没有什么余生可倾,梅长苏太早离开,萧景琰的一生,其实大多数时候都是孤独的。
风骨同守他们兄弟二人没能得倾余生,另外两个人倒帮他们做到了,那就是琅琊榜第二部《风起长林》中的萧庭生与小梁帝。
说他们二人风骨同守,不能绕开一个人:萧平章。
因为萧平章的扮演者是黄晓明,直接导致《风起长林》未播之前便被很多榜粉唱衰,但事实证明,碰到好的剧本好的团队,咱们黄教主还是非常靠谱的!电影《无问西东》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萧平章是萧庭生收养的孩子,他的父亲是与萧庭生一起在掖幽庭长大并同时被梅长苏救出的三个罪奴孩子之一。他也是直到结婚多年后才知道自己的身世。萧庭生没有因为他是收养的孩子,对他有任何另眼看待,还把继承长林王位的长林世子名份给予平章。也正因为如此,平章从来都不曾怀疑过自己的身世,知道身世后也没有任何心理阴影。萧平章的人设非常完美,可以说没有缺憾,比梅长苏还要完美,除了同样英年早逝。
他有勇有谋有担当。作为长林王世子、长林军副帅,在战场上,他是运筹帷幄、身先士卒、保家卫国、屡建奇功、深受爱戴的年轻将军;在朝堂上,他是心思敏锐,懂平衡知进退有担当能言善辩的长林世子。更胜只管军事,似乎不怎么理朝政懂权争的长林王萧庭生;
为人臣,虽然他贵为长林世子,在浅薄多疑的皇后面前,他知道收敛和分寸,不在小节上授人以柄;在与年幼的太子萧元时相处时,亦兄亦臣不越规矩;在疼爱他的皇上面前,举止有度从不恃宠生骄。所以得知平章死讯,小梁帝才痛心如失爱子吧?
为人子,萧庭生与萧平章父子之间,心意相通互为倚重,既是父子也是知己;萧平章为救弟弟平旌中毒后,原本还可活命,但得知父亲在边境身陷险境,仍不顾自身安危,千里救父,终于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家国和父亲兄弟;回想祁王被父亲梁帝赐毒酒自尽前说了一句话:子不知父,父不知子。祁王的儿子萧庭生与平章这一对没有血缘的父子就太幸福了!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旁人听不懂的话,父子两便彼此明了;行事打仗时的那种默契度,真是全无缝隙。萧庭生在剧中始终是一个淡定从容宠辱不惊生死无惧的人,唯有平章死时,长吼当哭;也难怪平旌会感觉到大哥去世后父亲非常寂寞与孤独。
为人夫,萧平章的妻子是蒙大统领的侄孙女蒙浅雪,两人真是伉俪情深。虽然妻子因为莱阳王夫人暗害,结婚多年一直没能怀上孩子,但平章对小雪始终宠爱包容爱惜有加,待她既是知心爱人,也似妹妹、女儿一般;所幸平章去世后,还留下遗腹子可稍慰亲人;
为人兄,平章对弟弟平旌的疼爱,几乎是两部琅琊榜中兄弟情之集大成者。从言语到表情眼神小动作,以及背后为平旌做的事。平章事无巨细为弟弟着想,疼爱弟弟更胜他父亲萧庭生。若无平章前面的疼爱包容和支持,平旌安能在琅琊阁上如此无忧无虑度过自己十余年快乐时光、成长为一个心中没有一丝阴霾的阳光少年?所以即使知道平章不是亲生哥哥,也丝毫不减他对兄长的敬与爱。平旌不幸中毒后,平章更是不惜动用先皇(萧景琰)赐给长林府的调兵金符,在小梁帝和萧庭生都不在京城的情况下,调动京城周边军队捉拿濮阳缨寻求解药。此举相当于告诉皇帝及朝臣,他长林王府、他萧平章,若是想造反,就算不用远在边境的长林军,就在京城周边也是有这个能力的!这是何等的魄力与担当!
正是因为这样,平旌从昏迷中醒来后,才无法接受大哥平章为自己而死、无法原谅林奚遵从平章的安排用他的命换了自己一命。平旌成长的分界线太清晰,是一条生与死的分界线。在他中毒昏倒前,总是一脸笑,最后一次明亮的笑脸,也是回头看一眼他的哥哥萧平章后便昏死过去;而当他从昏迷中醒来,再次赶到北境军中,看到的就已经是萧平章的遗容了。心碎啊!
萧平旌、林殊、萧景琰,三人都曾经是笑容明亮的阳光少年,都是因为一场生死,改变了他们年轻的容颜。
成长于他们三人,太过陡峭。
要说的是萧庭生和小梁帝,绕这么远的路说萧平章干什么呢?因为这样完美可靠的萧平章突然英年早逝,让故事的走向出现了不可控的变数,变数在哪里?在长林王,在长林王府。
若萧平章在,以他的正当年轻、声望已立、既手握重兵又懂得朝廷权衡,在体弱多病的小梁帝去世后,长林王府当可安然无恙;但萧平章一死,长林王年事已高戎马一生不涉权争,平旌年少更是不懂朝政,而长林王府早已是功高盖主有说反就反的能力让各方忌惮的存在——这当中,埋伏着太多变数!
小梁帝又会怎么做呢?
在琅琊榜结尾处,尚为幼童的小梁帝就和少年庭生嬉戏追闹,口口声声地叫着庭生哥哥。在平章去世之前,身为君主的小梁帝与庭生私下里也是如当年般兄弟相处:庭生亲自照顾小梁帝吃药;闹刺客时亲自替他守夜;责备他不注意身体,还是当年那个兄长;小梁帝在这个年迈王兄面前,私下说话有时甚至还带着一点撒娇口气,着实温馨;朝堂之上,只要是长林王提出的建议,小梁帝几乎是无有不准,即使他自己也不一定认可。在长林王凭直觉判断北境有异动可能出现战事,要提前做战争准备而遭朝臣们集体反对时,小梁帝也准了长林王,就因为信任这位王兄。当然,事后也证明长林王是对的。平章为救平旌调兵围山,连荀大统领都认为兹事体大忍不住要密奏皇上,小梁帝得知后也完全不予追究。这种信任的程度是:朕的天下可与王兄共享。
小梁帝在世时,自然没有问题,但世事不如人愿。小梁帝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太子萧元时才十三岁。这个时候,他本应该担心儿子年幼,坐不稳大梁龙椅掌不了天下。可他最担心的却不是即将成为小皇帝的儿子,而是年迈的王兄长林王萧庭生!担心他功高遭忌又不屑权争,没有他这个皇帝弟弟的庇护,为国戎马一生的他的王兄在新朝会不得善终!若萧平章还在,他原本不用担心这些。以平章之能之忠,一可护王府周全,二可安大梁边境,三可保新帝天下。对于长林王一家的忠诚,小梁帝哪怕半丝也没有疑心忧虑过。这一点,小梁帝真是有其父萧景琰遗风。他与萧庭生,于私是兄弟(庭生是祁王遗腹子,同时又是萧景琰义子),于公是君臣,两人既兄弟情深,又君臣义重。
死前日夜不安,经过深思熟虑后,小梁帝临终前就做了一件事:在与皇叔宁王商量后,把皇族与重臣召集起来,当众托孤,以进为退,索性赋予长林王更高更重的权位。对于长林王这样一个手握重兵的王爷来说,这个唯一托孤大臣的权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说反就能反,废了小皇帝自己坐天下易如反掌,而别人却无奈他何。
是什么样的信任,才能让一位皇帝做出如此决定、立下这样的遗嘱?不,信任完全在其次。其实就连宁王、甚至荀首辅这些人,也都相信长林王的忠心为国,并不担心他会反。新皇的舅舅荀首辅后来搞出许多妖蛾子,也只是担心长林王府后人有可能反,如荀飞盏反嘲叔叔:长林之罪,罪在将来。信任在其次,那这样的遗嘱是基于什么呢?兄弟情义。小梁帝立此遗嘱不是因为信任长林王要托孤托天下,虽然他确实无条件信任长林王,而要保护长林王,让他能得一善终,让长林王府得以保全。
所以,小梁帝当众托孤后,看着头发花白的长林王萧庭生,用最后一丝力气挣扎着叫了两声“哥哥”死在他怀中的场景,着实让人泪下如雨啊。
帝王与兄弟之间有这样的情义,在以往的影视剧中,非常罕见。勉强接近的,大约也就是《雍正王朝》中十三爷与雍正之间的兄弟之情了。
再赞!小梁帝真不愧是萧景琰的儿子!
回头再来说萧庭生。若无赤焰冤案他的父亲祁王冤死,他极可能坐上皇位。论皇家血统,他最正宗。所以才有前面梅长苏劝萧景琰不要把庭生的身世告诉他,担心知道太多人心会变,剧中看不出庭生是否知道自己是祁王之后。不过,这些都已经不重要:萧庭生让梅长苏和萧景琰教育得太好。
所谓长林风骨,在萧庭生一身。
剧中有两处,可作萧庭生此人此生注解。
一处是萧平旌在国丧期间打了一场至少可保大梁边境十年太平的大胜仗,却因抗旨要面临朝廷问罪。琅琊阁主蔺晨(真长寿啊!熬死了三任皇帝梁帝、景琰、小梁帝。)面对林奚担心长林王爷不擅权争保不住萧平旌求他出手时,说了这样一番话,大意是朝廷权争这种事,萧庭生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他只是不屑。事实如此。在朝堂上,因为太后与荀首辅的推波助澜,群情汹汹无视萧平旌立下的、他父兄也不曾建立的不世之功,反而要问他罪。平旌申辩自己要抓住战机所以不得不抗旨,面对荀首辅责问“若皇上旨意不合心意,难道要废黜皇上不成”的诛心之论时,萧庭生淡然一句“也不是不可能”,当真是语出惊人震慑朝堂!所有人大气都不敢出,小皇帝元时甚至萧平旌都惊着了;一直在后宫等消息的太后听说更是吓坏了,之前还振振有词的荀首辅也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萧庭生自知病重时日无多,借此所有人闭嘴不敢说话的机会,当众向小皇帝讲了一番为君之道,声明长林王府无人恋栈权位可放弃荣华富贵,同时警告荀首辅不要再试探他父子的底线,便牵着萧平旌离开朝堂。虽然走了几步便当堂吐血不支(不是气的,是原本病重),但虽在病中,其平非议驳朝臣护平旌教皇帝一气呵成,气势之霸气侧漏威严磅礴大义凛然,依然无人敢当其锋芒。
正如蔺晨所说,真要文斗,萧庭生怕谁来着?他确实是不屑为之。飞盏因为担心平旌获罪,曾拜见萧庭生希望他出面组织朝中同情平旌的朝臣,以制衡荀首辅那帮人,结果竟被萧庭生拒绝。他的理由是,朝堂上一旦形成派别,立场就会大于是非——真理啊!我们现实的生活中、职场上何曾不是如此?君子不党,诚不我欺!长林王宁可背负霸气之名强势压下这件事带走平旌,也不愿意给小皇帝元时、给大梁朝堂制造一个党争政治生态。
这才是梅长苏、萧景琰曾经期待的倾余生要相守的长林风骨啊!
另一处是萧庭生临终前跟平旌说的那几句话。他说自己一生吃了很多苦、尝尽世态炎凉,但却有三件幸事。其一是他得遇恩师教养、先帝收养,抚平所有创伤(梅长苏、萧景琰);其二是他得遇两代明君(萧景琰、小梁帝);其三是膝下有平章、平旌这两个好儿子。这三件幸事,应该可抵他遭遇的所有不幸吧?尤为难得的是,他让平旌在自己死后放下长林这个名号,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这个时候,小皇帝元时在位,太后一族辅政,萧平旌刚刚以一场大捷消除了大梁边境最大的隐患,国家正是太平之时,也是长林功成身退之机。尤其是萧平旌,原本就在琅琊阁长大,性爱自由不喜拘束,为父老兄亡边境不宁才不得不挑起长林重担。但长林无反心,朝臣有惧意,此时若继续执着于长林名号,必然会导致猜忌不断阴谋不断,徒增大梁内耗。没有父亲和兄长支持,萧庭生肯定不愿意平旌独自面对这样的局面。他素知自己的小儿子性喜自由,但他若不发话,只怕萧平旌会把守护长林名号看成父兄遗志,放弃自己想过的生活、倾尽一生之力也要背起这沉重的负担,所以才在临终前特别叮嘱他放下长林吧?这个放下,也是保护。萧庭生,真是无愧祁王、梅长苏、萧景琰三兄弟之遗养教化,情深义重、心境开阔、目光长远、提得起放得下,当真是好一个长林王!
不为长林所累应该也是长林风骨,至少是梅长苏的长林风骨。不过,萧景琰可就不一定了。长林军番号被撤,景琰的棺材板确实要压不住了!
衣冠葬王陵,尸骨归梅岭。
戎马一生,萧氏庭生终于要回家了……
发表文章33篇 获得10个推荐 粉丝28人
余此而已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