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丘濂
2020-12-30·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763个字,产生7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12月16日,“妙宝庄严——故宫博物院藏法器展”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开幕,113件法器文物展示了清代宫廷极高的工艺水平(贺路启摄/视觉中国供图)
什么算文物?
2004年到2010年期间,故宫进行了自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文物清点,得到的总文物数量是1807558件(套)。累计起来,这已经是故宫历史上的第五次文物清点。为什么文物数量总在不断发生变化?
主持这次文物清点的前院长郑欣淼是从文物开始和故宫结缘的。1999年底,他还在国家文物局工作时,应邀参观了故宫举办的“清代宫廷包装艺术展”,之后感触颇深。展览由法国集美博物馆的中国专家和另一位法国的中国文物收藏家共同合作向故宫提出来,其实是个相当“偏门”的主题。偏门到什么程度?在故宫过去关于文物的划分中,往往会把文物和外包装区分对待,外包装算作“资料”,甚至连资料的级别都够不上。大量用来支撑、包装、稳固文物的附件,如匣、盘、座、托等,都堆放在一间大屋子里。
“乾隆有个玉玩套装,是利用日本漆匣作为外包装,匣内错落有致摆放10层锦盒,锦盒内再放古玉。玉器是作为文物来保存的,套匣则早就弃放他处。还是为了配合那次办展览,好不容易才将它找出来。可是套盒本身就做得极具巧思——为防止锦盒放置的顺序混乱,制作者特地把层数顺序与吉祥祝愿的名字合二为一,如一统车书、二仪有像、三光协顺、四序调和、五采章施等等,外包装本身便结合了实用性与中华文化的底蕴。”郑欣淼和本刊这样回忆。
由此可见,对于什么算作文物的认知不同,决定了有多少物品会被统计进来。2002年郑欣淼来到故宫担任院长后,就将新的文物理解下的馆藏清点提上了日程。“虽然《文物保护法》中将文物定义为不仅古代,也包括近代和现当代一切有形的历史文化遗存,但是人们还是倾向将带有艺术性、年代悠久的古物看作是文物。”郑欣淼说,“因此传世的铜瓷书画和供赏玩的工艺品账目比较明确,不太清楚的主要是与衣食住行、典章制度及文化活动有关的物品,如宫廷家具、帝后服饰、皇帝玺印以及唱戏用的戏衣道具剧本,宗教活动的法器造像等。这些当时都不是文物,而是实用之物。”
这些明清宫廷物品有的过去已经被处理掉了,十分可惜。“像是上世纪70年代时,故宫把一些八旗军的盔甲给了电影制片厂和戏校,还有近一万件残破的盔甲允许自己的工作人员把上面的铜钉取下来,把内部的棉絮带走自用。当时的想法是这种盔甲多得很,都是重复品,保留一部分就可以了。可这个‘多’,是就故宫而言,从全国来说,则是相当少的。因为有大量的重复品,才能体现出八旗的军威和气势。”
随着对故宫定位的认识深化,也会导致看待文物眼光的不同。“长期以来,对故宫的定位是一间‘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在这样的前提下,一些不属于文化艺术范畴的物品就被划拨走了,剩下的也没有算作是文物。”图书代表着皇家对知识和教化的掌控,宫廷里曾经有数量巨大的图书收藏。郑欣淼提到,上世纪50年代,有不少地方图书馆向故宫要书,好比内蒙古的图书馆要一些清宫所藏的蒙古文典籍,故宫都划拨给他们了。后来干脆把一大批图书划给了北京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让它直接和地方对接。这里面就有非常珍贵的“天禄琳琅”藏书中的239部。“天禄琳琅”是乾隆的藏书精华,包括宋、辽、元、明、金五朝善本。它的一部分被带到了台湾,一部分由溥仪带到东北后又回归故宫,历经坎坷。同样是在这种突出古代文化艺术馆藏的思路下,上世纪80年代,原来的故宫明清档案部划归了国家档案局,改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经过这样的划拨和机构调整,故宫中仍然存留着大量的图书和档案,它们应该怎样被对待呢?
故宫南大库采用仓储式陈列方式,尽可能多地展示明清家具(肖予为 摄)
于是郑欣淼提出了一个对故宫定位的新认识:故宫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而且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且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院和文化遗产,是一座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宝库。
统一了观念,原来在计数时归属模糊不清的物品,就都进入了故宫文物的范畴。比如19.54万册的善本图书,和21万余块长期尘封在角楼和城楼的印书用书版;以及“样式雷”的烫样——烫样就是给皇帝来御览的建筑模型。从康熙年间起,祖籍江宁的雷氏家族7代人都参与到宫殿园囿的设计和建设,留下了画样、烫样和建筑做法等大量档案资料;还有能够反映清代官员觐见皇帝制度的红绿头签,作为皇宫门卫制度最好说明的腰牌,和区分明清官员品级尊卑高下的官服“补子”等等,都在这次清点中增加到了文物总账。
清点出来的所有文物,按照质地和用途来划分,形成了25个品类。这就包括陶瓷、绘画、法书、铭刻、青铜器、玺印、织绣、文房用品、家具、钟表仪器、珐琅、漆器、雕塑、金银锡器、玉石器、玻璃器、竹木牙角匏、宫廷宗教、首饰、武备仪仗、音乐戏曲、生活用具、外国文物,还有古建筑模型构件和古籍文献。这种分类体系在全国的博物馆中独一无二。唯有用这种方式才能将故宫如此巨大丰富的收藏理出头绪。
在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背景下,故宫又在2014年到2016年间开展了“三年藏品清理”。截至2016年底的公开数字,故宫文物藏品数量上升至1862690件(套)。这里面新增加的几种类型主要是乾隆御稿与尺牍、甲骨、陶瓷和陶瓷碎片标本。它们有的是历年新征集来的,有些是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有些又是在藏品的不断清理过程中有了新的发现。藏品清点的难度超乎想象。负责文物账目管理的故宫文物管理处原处长梁金生就告诉本刊,至今有三大箱乾隆御制诗稿都还没有整理完成,没有进到统计。“这和清理所要求的细致程度也有关系。原来只是点个数,现在每件文物要抄录内容,丈量尺寸,还有对题跋来点评,工作量就很大。”
发表文章128篇 获得15个推荐 粉丝1484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毕业于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美食、传统文化和城市话题爱好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