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20-12-24·阅读时长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357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图 陈曦)
文/回付忠
跟杭州好友聊天,抱怨天津太冷,朋友答:“好歹你们还有暖气,我们取暖就只能靠抖了。”
思绪回到靠抖、靠跺脚御寒的小时候。
我在河南长大,家刚好落在南北供暖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上。往北有热腾腾的暖气,往南温度高些,可苦了我们这些踩在分界线上的人。又因为在农村,别说空调、暖气片,煤球都舍不得烧。在家还能趁着做饭,靠灶火取暖,或者窝到被子里,在教室就束手无策了。
雪天,踩着咯吱咯吱响的积雪去2公里外的学校上早自习,到学校后,即使马上用力跺脚掸雪,也总难免有雪水化在鞋里,冰冰凉的。偶尔去早了,班里拿钥匙的同学还没到,在外面等上个十几二十分钟,整个人如堕冰窖。等放学了,地里的麦苗若隐若现,这时雪已经化了一些,和路上的土混合成泥水,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回家,像插秧,整个人都冻透了。
到家时,手、脚、脸已经通红,赶紧去灶火旁,把湿鞋子、袜子脱下来烤,寻思再去学校该穿啥:胶鞋吧,只有薄薄一层;棉鞋吧,肯定又要湿透。
这样的纠结持续到初中,集市上开始出现旅游鞋,保暖、防水效果还行,妈妈咬牙给我买了一双,才稍微好一点。
大学在天津。虽然温度更低,还总有360度环绕立体无死角的妖风,夹带着沙尘、塑料袋往脸上拍,但好歹有暖气,屋内暖洋洋,只需穿单衣。
发表文章6068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48000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