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悦涵
2020-12-24·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551个字,产生2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戴显婧(肖予为 摄)
30岁意味着什么
《她在家》最早起源于2016年的一个项目,那时还叫《三十岁的波动》。那年夏天,戴显婧两年的感情出现了问题。她去了一趟京都,回来以后觉得不能再一起同居了,但和男友分开住以后,仿佛还是没有解决什么问题,于是最终决定分手。一段深刻、成熟的两性关系结束,对她的触动不可谓不大。她那时还挺想尝试婚姻的,虽然也不清楚婚姻究竟是什么,但仿佛眼看着周围人一个又一个转变了身份,她也不想被落下。
“那时,生活一下从一种明确的确定、拥有,变成一切都消失了的状态。从同居到独居,一种固定的习惯被打破,但似乎也没有办法向任何人寻求帮助。”于是,“30岁的波动”产生了,这种波动是在确定和不确定之间、清晰和模糊之间。戴显婧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探索,试图弄明白一些问题。
当时她很喜欢索菲·卡尔(Sophie Call),其所著的《极度疼痛》那本书,描绘了主人公和男友分手的全过程。索菲·卡尔通过影像、文字将失恋的痛苦,以个人的生命体验形式描绘出来。这本书给了她一种很大的情绪上的共鸣,也成为启发《她在家》项目的一个灵感。
她也从比利时女导演香特尔·阿克曼的作品中寻找精神上的支持。阿克曼一生都在记录女性及她们的居所,自己和母亲的关系。当时,戴显婧看了别人拍的关于阿克曼的纪录片《我不属于任何地方》,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打动她,亦很符合她当时的心境。“我那时有一切都离我而去的感觉,这部片也让我思考,城市、居所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没有了人与人的联结,它们不过就是一堆摆设而已。”
她那时也尝试了各种交友软件,见了一些男生,只是单纯地聊天。就像一个记者在了解各种不同的陌生人,他们的想法、态度,对亲密关系的认知。大量的这种把时间“补充”的过程,让戴显婧意识到自己是在做一种消解,是缓解经历了一段同居关系后,进入独居状态的那种不适。那段时间她刚好辞了职,丰富的表达欲望在充裕的时间内得到很好的释放,“那时我脑子基本没停下来过”。
思考完了,她决定去行走,纽约是她选择的地方。当时她不想去很“孤单”的地方,于是选择去了一个超级大城市,把自己放进去,像是去吸收各种能量一般。她自驾从纽约去波士顿,种种行为,似乎都是在打破她之前被另一半认为的“不够独立”。
戴显婧形容就像“把自己内心的矛盾像剥洋葱那样剥开”,在这一层层的剥开中,她的很多对自我的认知开始清晰,也开始思考自己下一步究竟该做些什么。
戴显婧摄影作品《她在家》的拍摄对象: Agnes,戴显婧的好朋友
凝视她们
有一日,戴显婧得知好友Agnes怀孕的消息,一瞬间觉得特别突然。Agnes是戴显婧原来的同事,在一家时尚媒体做文化电影的板块。Agnes是很有想法很多元的一个人,她知道她一直有男友,只是没想到她会决定生孩子。印象中,Agnes是有更多事情要做的一个人,比如创作电影、文学,生孩子不会占据她的时间吗?这是戴显婧当时的一个疑问。那时,她刚好更新了摄影设备,于是就带着相机去Agnes家看她。
房子在上海茂名路和淮海路交界的位置,一个特别典型的老建筑林立区。那天,戴显婧站在阳光下,Agnes从窗里探出身子,快乐地喊:“你等着我,我下来接你啊!”这一刻的画面让她太有感觉了,“很生动的上海的一个样子,被高楼大厦包围,却又有点邻里味道”。她上楼,走进Agnes的家,两个女孩开始聊,一聊就是一下午。聊天大多数还是关于情感、跟父母的关系,以及今后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刚好带着相机,于是戴显婧开始拍Agnes。
Agnes穿着一件普通的莫代尔睡衣,在镜头中戴显婧觉得她很美。当时Agnes的家中也有一种冲突感,很多跟孩子有关的物件,玩具、奶瓶等,会夹杂在她特别文艺的书架上,这种反差形成了很好的图片元素。拍着拍着,她发现,自己拍人物也不怵了。这组作品,成为后来《她在家》项目的一个雏形。
于是,就像学生画素描一样,戴显婧开始寻找身边更多的女性,去拍她们。拍女性,进入到女性家中,也解答了戴显婧心中对于两性关系、生活的很多困惑。
集中选择在家拍摄,让戴显婧觉得一旦进入对方居住的地方,女性间的私密性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些心底、坦诚的话,也更容易倾诉。
戴显婧摄影作品《她在家》的拍摄对象:陈元元,38岁
拍这些女性的过程,戴显婧觉得也是在拍自己,拍自己一种不同的“切割”。每一个拍摄对象,身上都有一个她隐藏的自我想表达;她和每一个拍摄对象,都能产生一种深刻的共鸣。这种共鸣合起来,渐渐形成作品中一个隐性的轴——亲密关系。有了这个轴后,越拍,她就越知道图片之间的关系要怎样去咬合,文本上应该保留哪些,这样,整组作品看上去就更完整了。
戴显婧选取的对象,大多是30岁及以上。她觉得这个年龄段的女性,自我认知已达到一定程度,可分享的人生经历也更丰富,她更易产生共鸣。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女性,经济上也基本能满足一种独自居住的生活状态,不太需要依附男性,有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思考。
选取的拍摄人物还得“美”。这种美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美,而是要有一种女性真实的美,能够“出片”。
照片中的人物,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39岁的June,是戴显婧一个朋友的大学同学。戴显婧今年32岁,距40岁仍较远,拍摄June的时候,她意识到,原来自己曾经最害怕的一种状态——到40岁还没结婚,并没有那么可怕。她和June交流、拍摄,感慨于后者的勇气。39岁还能抛下广州的一切——房子、固定收入,只身一人来到北京,住在一个陈设极其简单的老式留学生公寓,每月拿着几千块钱的薪水,但做的,却是自己一直想做的事。June很开心,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开心、幸福。“年纪并没有阻碍一个人去选择她宿命般的东西,这一点让我很震动,40岁也可以过这种很简单、没有太多物质支撑的生活。”
发表文章204篇 获得11个推荐 粉丝581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