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张伯驹:小众不等于边缘

作者:刘畅

2020-12-24·阅读时长12分钟

312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035个字,产生2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自然之友”总干事张伯驹(蔡小川 摄)


打破限定

36岁的张伯驹看起来完全不像一个CEO,被实习生称为“地鼠”,黝黑、消瘦而结实,穿着运动服,一副户外运动爱好者的模样,笑起来很恣意。但作为“自然之友”的总干事,为环保公益奔走、疾呼,似乎不符合企业领导的刻板形象才正常。在布满绿植和动物玩偶的办公室里坐定,他的开场白却是:

“为什么植物园子弟的孩子,长大就一定会从事环保事业,好像命中注定一样?事实上,在植物园长大的孩子大部分都去了园林系统的公园呀。我小时候的朋友们,在香山公园、圆明园、颐和园的居多,最吃香的是颐和园的船班,因为效益好啊。”

他在“自然之友”前前后后工作了14年,算上学生时代做志愿者,生态保护占据了他生命一半的时间。时间长得仿佛生出一种必然性,其中还夹杂着为公益奉献青春的义无反顾。父亲是香山植物园职工的身份、自小在植物园长大的经历,让必然性看起来板上钉钉。而当他回顾自己当初为何会投身生态保护,这种理所当然是他最先打破的东西。

张伯驹把最初的动因追溯到中学六年接触的老师身上。在他就读的北大附中,不少老师是清华、北大毕业的,不在高校或研究所里做研究,跑到中学教小孩,让十来岁的毛头小子们觉得“不靠谱”。但在初一就加入生物兴趣小组后,随着跟这些没大没小的老师们玩,他日后自然而然地成为跟随内心做出事业选择的“不靠谱儿”的一员。

“老师们不计成本地把精力投入在学生身上。当时生物兴趣小组的核心成员有8个人,老师周末就带着我们到周边的公园、景区看动植物、抓昆虫做标本。一般是坐公共汽车,有时候老师还自掏腰包打一辆‘面的’。”张伯驹至今和初中老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很多老师仍在一线,没有任何行政职位。其中一位倪一农老师,被张伯驹称为“大倪”,比张伯驹年长十余岁,现已年近花甲,在学校里开一门名为“博物”的热门选修课,从张伯驹那时的8个人,发展到现在每年都有100多人报名。

张伯驹记得,大倪曾带他们到香山植物园捉蝴蝶观察然后放飞。大倪自称“蝴蝶迷”,那时有些学生正好看过《林海雪原》,作品里“蝴蝶迷”风骚的形象与他八竿子打不着,他们还暗暗不屑,但当他们看到大倪收藏的琳琅满目的蝴蝶标本,就被彻底震撼了。学生对老师由逆反,转为佩服,“后来也能理解,他们有真本事,也是真心喜欢教孩子,和孩子们在一起玩得爽”。


2020年11月2日,四平市双辽白鹤省级自然保护区迁徙来了很多白鹤。近年来,随着当地生态保护做得越来越好 ,鸟儿们由这里的过客变成了主人(IC photo供图)


大倪的一位大学老师是“自然之友”观鸟团队的创始人高武教授,他知道自己的老师会带着学生观鸟,便在张伯驹初二时,也把自己的学生带过去交流,那是张伯驹与“自然之友”最初的接触。1993年由梁从诫先生创办的“自然之友”,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全国性民间环保组织。梁先生曾发动“自然之友”全体会员支持反偷猎组织“西部野牦牛队”。当时67岁的梁从诫登上4000多米高的昆仑山口,亲手焚烧收缴的近400张藏羚羊皮。自那以后,中国几乎所有的重大环境事件,背后都有“自然之友”的身影。张伯驹当时对此并不知晓,他那时最感兴趣的也不是生态保护,只是对生物科学着迷,他渴望做一名植物学家。直到高一,学校请来“大熊猫之父”潘文石教授做讲座,他的世界观发生了改变。

“那时同学间经常比拼技术,比如谁组装显微镜快,谁的光合作用实验设计得好,但潘老师让我们看到了系统。”张伯驹至今回忆起那个顿悟的时刻仍眉飞色舞。潘文石教授讲到秦岭修路对大熊猫种群的影响,因为道路把大熊猫的栖息地切割成好多块,大熊猫难以逾越,种群变小,越来越近亲繁殖,基因多样性就会减弱,长此以往,整个大熊猫种群会退化,在丛林中的竞争力就变得越来越弱。“所有知识感觉都串起来了。我第一次知道了何为‘保护’,也明白了原来生物科学研究很重要的目的是保护,而不是仅仅为了当博士。”

当年张伯驹领悟到这一点时,并不需要刻意放下什么执念,他由着性子在生物领域探索,效果也不错。他参加生物竞赛,得过北京市的一等奖,看起来会踏上夺取全国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保送北大生物系的“康庄大道”。但年级排名从不在前列的他,那时就是一个没长大的男孩,毫无对前程的紧迫感,全国二等奖被他收入囊中,却没能进入国家集训队,也从未觉得可惜。高考前选择了北京交通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因为可以到各地玩”。

而对于自己对生物的喜好,张伯驹也已明了,即使不做学者,也能走上公益这条殊途同归的道路。他那时已对“自然之友”的历史了如指掌,也终于到了可以申请会员的年龄。2002年秋天,刚满18岁的他,蹬着凤凰二八自行车,从西直门内的大学校园,飞奔到骑河楼胡同的“自然之友”办公室,他在《我申请加入“自然之友”》的申请书上写道:“我喜爱生物科学,热爱大自然,从初一至今从未改变。”

文章作者

刘畅

发表文章102篇 获得10个推荐 粉丝502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年度生活方式:逃离算法

2020年:心流·叙事自由·破圈·掌控

1394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