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璐
2020-12-24·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690个字,产生3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编舞师、舞蹈家、视觉艺术家沈伟
审美意识
“我把猪的里脊挑出来做成糖醋里脊,吃着这个糖醋里脊,他们就会想,我这个猪是不是还可以做成酱肘子……”当舞台上的白衣小伙儿在绘声绘色地推销他的“野猪”时,全场都被其朴实的表达方式逗得前仰后合,只有沈伟带着神秘的微笑,问了一句:“那我们吃素的怎么办呢?”不了解前因后果的人会以为这段莫名其妙的对话出自美食节目,事实上这里是会聚了国内顶级青年舞者的竞技秀《舞蹈风暴》第二季。
在晋级环节,一位舞蹈学院在校生将非遗海阳秧歌运用到竞演作品里,他极为生动地把初见海阳秧歌的冲击力形容为撞见了一头“野猪”,粗犷、豪放和自由之感扑面而来。那段美食演说则是对民间艺术再加工的隐喻。在年轻舞者看来,乡土的是原始的,是纯粹的,但不是低俗的,只要找到适合的方式,可以被更多人喜欢。“吃素”的沈伟补充道:“猪不一定要被人吃才可爱,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很可爱的动物。”他顺着小伙儿的方式,幽默地肯定了民间艺术的固有价值。
从2019年开始,沈伟以“风暴见证官”的身份在两季节目中对舞者做出点评及专业的评判。不乏选手在淘汰时感慨:身为各自舞种里的佼佼者,来这儿不是为了寻求荣誉,而是为了尝试更多可能,唯独遗憾的是他们的作品一次都没能让沈伟“推杆”(赛制中表示肯定)。对此,沈伟也很纠结。现场一被点燃,具有感染力的情绪就像滤镜,瞬间修饰了细小的瑕疵,选手各自的故事又是如此动人。他说:“从我个人来说,我会给他推杆,但你在电视上要告诉全国人艺术的最高水准该是什么样子,我觉得要理智一点。”大部分时候,沈伟把自己抽离出来,坚守他的标尺。观众一面在弹幕上把这位最难打动的见证官奉为“大局观维护者”,一面对他“吹毛求疵”的建议表示心服口服。
沈伟作品《声希》
不是专业领域的人对沈伟这个名字会有陌生感,他最“大众”的作品莫过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现代舞《画卷》了。随着一幅画卷在鸟巢中央缓缓展开,15位舞蹈演员伴着清雅的太古琴声,用身体做画笔完成了一幅中国山水作品,让观众为之震撼。事实上,那只是沈伟蜚声国际的作品之一,他不仅是一位编舞师、舞蹈家,还是一位视觉艺术家。
早在2000年,沈伟凭借一部《声希》赢得了欧洲艺术界的关注。舞台上,大红或赤黑的长裙遮住了舞者的舞步,观众只能看到他们在藏僧吟经声中满台游移,像红黑两棋在对弈,有时两个舞者彼此紧贴着缓缓行动,似乎一副躯干长了两个头颅和四肢。舞台背景使用了八大山人的绘画,偌大的底幕上布局了三条游鱼,其余全部留白,舞者戴着如高髻的头套,脸上涂满白粉,头部时而高昂时而低垂,让人联想到中国古典绘画中人物的经典姿势。
2000年后沈伟的作品受到广泛关注
《声希》(Folding)的中文名取自老子“大音希声”,英文名意为“折叠”,指的是舞者裙裾的褶皱。沈伟曾“解密”说,《声希》裙裾的褶皱与苏州园林里太湖石“拧来拧去”的纹路异曲同工。西方观众能感受到舞者造型中的雕塑感,同时又觉得很东方,中国观众看了会莫名熟悉,这和沈伟从传统文化中形成审美意识脱不开关系。从服装的选料、颜色到灯光、演员动作,沈伟让舞台在感官上保持一致,但它又不是一眼就能被辨认出来的。
1968年生于湖南湘剧世家的沈伟从小耳濡目染,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在四五岁开始学习湘剧的同时也跟着父亲学书法和工笔画,国风的韵律深深扎根在他的视觉体系里。别管70年代的社会氛围是怎样的,在沈伟记忆里,跟剧院舞台仅一墙之隔的家属院热闹而美好,父母邻里工作生活都在一处,后台和化妆间成了孩子们的乐园,看叔叔阿姨们上妆,也跟着在脸上抹个红红白白的,他通过戏服欣赏色彩和线条造型,听着戏曲故事形成对善恶的初级判断。“人们追求的艺术是我们生活精髓的提炼。”他说。“美的不得了”似乎是沈伟的口头禅,在讲述时,每每需要大加赞美的时候,他都这么说。也只有这时能感受到语气轻微的变化,其他时候,沈伟的语速像呼吸一样均匀,音调像他的舞蹈词汇一样圆缓柔和。
20岁以前沈伟都在和传统戏曲打交道。学盖派武生的6年半时间,他接受严格的科班训练,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练功。这让沈伟变成一个自律的人,也喜欢并习惯用身体作表达。相比于书法、国画,表演让沈伟更为深入地接触到感情。在他看来,越早接触艺术,接受美好事物的熏陶,越容易让人从中找到文化认同,有了认同便有了兴趣,才愿意为之创造和挖掘更广泛的美。
一次偶然间看到加拿大现代舞团的表演使沈伟深受震动。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和服装都是规规矩矩的,加拿大现代舞的舞者们却光着脚,穿着睡衣睡裤,自由地跳。在人们对现代舞的认知还处于懵懂的年代,沈伟一头扎进现代舞的潮流当中,成为广东现代舞团的创始成员、演员与编舞。他很快在国内现代舞领域脱颖而出,拥有稳定的工作,可沈伟觉得生命不可能在20来岁就停止了。1995年,“尼克斯·路易斯舞蹈实验室”奖学金为他开启了国际舞蹈生涯。在纽约的学习生活经历为沈伟打开了眼界,同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愈发清晰。他一边吸收,一边进行艺术实验,慢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现理念。
与《声希》同年的作品《天梯》让沈伟在美国崭露头角。《天梯》比《声希》更加直接地显示西方文化对他的影响。两个作品都有梦境般的诗意,用沈伟的话来讲那是“精神上、灵魂上的东西”。当时《华盛顿邮报》慨叹,“沈伟独特的想象力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获得如此高的赞许不是一蹴而就的,沈伟说,“那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发表文章146篇 获得26个推荐 粉丝2894人
周刊主笔、 新消费研究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