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芃
2020-12-10·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514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我们通过网恋相遇》,松山智一2016年作品,254 × 610厘米,布面丙烯和综合材料
布鲁克林的工作室
采访松山智一之前,他带着我从展厅穿过。匆匆几分钟,言简意赅地介绍了一下此次在上海龙美术馆“自然可解”个展的概况。他的作品色彩绚烂,画面内容丰富,有典型的日本传统文化元素,又有当下的潮流文化符号。那种观感,像村上隆,但又与村上隆差异很大,是松山智一作品给我的第一印象。
我们停留在《桌上的乌托邦》(Desktop Utopia)这幅画面前。有两米六高,一米九宽,独占展厅中一面墙。画中是个很日常的工作场景,一位穿着休闲西装的男子坐在桌前,对着电脑,地上趴着两只狗,一只慵懒地睡着觉,一只在挠痒痒,想必不是办公室,是家中。可是室内又大雪飘落,有鸟儿飞进来,窗外艳阳高照,看着挺超现实的。
松山智一告诉我,刚开始构思这幅画的时候还是今年1月,那是他生活的城市纽约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大雪纷飞的。当时他想讨论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关系,网络卡在中间,这个场景恰好是大多数人在真实与虚拟之间切换的真实状态。这幅画便如其他画作一样,按照松山智一的计划顺利进展着。
松山智一的工作室在纽约布鲁克林区,他不是一个人工作,而是有一个十几人的绘画团队。如同大多数工作室制的艺术家一样,松山最重要的工作是原始创作,他把作品的内容、构图、设色、质感全都安排好,再由团队的助手采用喷绘方式作画,技术含量并不算高,重要的细节处则由手工完成。“在我的创作中,概念(concept)和工艺(craft)是分得非常清晰的。”松山解释道。因此,工作室里总会同时摆放着十来件作品,它们是同步进行的,每一幅大约需要两三个月才能最终完成。
《桌面上的乌托邦》这幅画从1月画到了3月。这期间,因为工作的关系,他需要往返于东京和纽约。3月中旬,松山从东京回到纽约,“在我到达的前一天发生了一场风暴,许多树木被吹倒,随处可见树木被残酷地撕裂或被狂风拔地而起。但那天其实没下雨,只有狂风”。松山第一次看到鲜活的纽约变得寂静无声,萧条得快要“死”了。
因为疫情,工作室被迫关闭一段时间,松山智一常年不停歇的工作难得停滞下来。居家生活几周之后,纽约疫情虽然仍未得到缓解,但人们紧绷的弦有些绷不住了,日常生活开始复苏。
艺术家松山智一
松山回到工作室,看到这幅画时,感受已与1月时完全不同,“这不就是我们过去一段时间的样子吗?”每天待在家里,开着电脑,百无聊赖地看着外面的世界,紧张也好,冷漠也罢,都与外面的世界隔着重重屏障。
他开始重新审视这张即将画完的画。最终,他也没有在画上大动手脚,只是在桌面上加了一小瓶免洗洗手液。绿色的洗手液在蓝色的桌面上不显眼,却让这画面打上了2020年集体记忆的烙印。
松山是一个非常高产的艺术家。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有一半以上是今年的新作。他将画框做成了不规则的异形框,像是从时尚杂志上剪裁下来的一块,让人想象这或许只是一个巨大场景中的一小幕、一个局部,在异形框之外还有无限延展的画面。他的画,每一幅都像是情绪浓烈的梦境。色彩的饱和度极高,平涂的纯色、荧光色交错纵横,是很“波普”和潮流文化的用色方式。
但仔细看,他画的是变化无常的日常生活,也就是日本所说的“浮世”。他的画中既有江户时代的武士,神话传中的仙鹤、鹿神、麒麟,也有日本《游戏王》的漫画和摩比世界(Playmobil)玩具,还有比萨饼、圣母玛利亚的画像、嘻哈符号。他用拼贴与挪用的艺术手法,事无巨细地把他人生经历中的元素混杂在一起,呈现出来。有一段时间,他绘制了一系列战马和骑士,“马既是日本武士文化和帝国主义历史的缩影,也是美国西部的守护神,与牛仔文化相关”。在各种文化背景下的普遍意象中找关联,对他来说也是新的尝试。
发表文章137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920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