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赛
2020-12-10·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957个字,产生20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新消费工具”或者“消费圣殿”是那些允许、 鼓励甚至强迫我们去消费其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场所,比如大型购物中心
新消费圣殿
在《赋魅于一个祛魅的世界:消费圣殿的传承与变迁》一书中,美国学者瑞泽尔用两个看似矛盾的形容词——“理性和魅惑”来形容当代社会“新消费工具”或者“消费圣殿”的特点。他所说的“新消费工具”或者“消费圣殿”是那些允许、鼓励甚至强迫我们去消费其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场所,比如迪士尼世界就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圣殿。为了吸引消费者,它不仅保证了其理性的一面——比如高度的可预测性、可计算性和可控制性,而且努力营造一种神奇、梦幻的感觉,通过大量迷人的娱乐设施,以及各种奖励和约束,让人们留恋其中,其核心理念就是让人们一直不停地消费。
瑞泽尔认为,新消费工具的爆炸性增长依赖于信用卡。现代信用卡问世于20世纪50年代,宽松的信用引诱人们去消费,通过延长支付期限、提供新信用卡以及增加信用额度等手段,怂恿人们持续地进行更多消费。随着信用卡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新消费工具和消费场所也不断扩张,从快餐店、连锁商店、购物中心,到赌场、巨型邮轮等。
当下中国的互联网是否可以称为一个新的“消费圣殿”?
对于这个问题,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朱迪表示,互联网金融产品门槛低,使用便捷,又将借贷与消费直接捆绑到一起,可以切入到各种消费场景,比如电子产品、医美、教育、家装、租房、旅游等。
“大量的消费工具和消费场景被发明出来,大量的消费路径都已经铺设好了,你想买什么,就有人随时递上钱包,连点个外卖都可以借钱,而且不需要任何信用抵押。你粗粗一算,好像还挺划算,但很少人会仔细看条款,所以很容易掉到坑里。”
这些新消费工具之所以无一例外瞄准了年轻人,理由很简单,他们的消费欲望高、社会经验少,而且容易冲动购买,唯一的障碍是没钱。
根据易观智库发布的《2016中国校园消费金融市场专题研究报告》,67.5%的大学生用过分期消费并且还会继续用;48.1%的大学生表示每月一次使用分期消费;24.3%表示每月使用三次以上,并且消费黏性较高;大学生分期消费用来购买电子产品的比例高达86%,提现比例也高达60%;男性大学生,本、专科大学生,二、三线及以下城市大学生使用比例较高。
这份调查还显示,使用信贷消费的年轻人更多地拥有良好的家庭背景,但不幸的是,陷入不良信贷的,却大多是来自弱势家庭的年轻人,尤其是当他们刚进入社会时,很难抵挡物质欲望的诱惑。比如,在一项针对“骑手”的调研中,她发现不少“‘95后’骑手”(网约配送员)是因为网贷的债务而选择这种收入较高,但也极为辛苦,风险也高的职业。
从商家一方来说,为了扩大消费市场,他们的逻辑当然是不断刺激欲望,加快欲望更替的频率;但从消费者一方来说,为什么这些年轻人要花那么多他们并没有的钱,去买他们买不起的商品,只是为了让他们并不喜欢的人印象深刻呢?
发表文章232篇 获得23个推荐 粉丝4069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