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20-12-03·阅读时长1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201个字,产生1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一些15~21岁的学生辍学后来到实务学堂学习
记者/李秀莉
本文摄影/张雷
一所特殊的学校
我第一次见到陈艺文时,他正坐在教室里的一张书桌前,戴着外挂耳机,看一个讲编程的B站视频。正是课间休息时间,学生们走来走去,教室里乱糟糟的,陈艺文处于其中,显得很安静,他正在努力学习编程的后端技术,希望明年能学成出去,赶紧找份工作。
陈艺文是到实务学堂以后开始接触编程的。这是一家专门为农村辍学青年提供技能培训的私人机构。2018年,没考上高中的陈艺文本想去技校学点手艺,被刚从技校辍学回来的表哥拦住,告诉他“那里学不到东西”,之后,陈艺文的姑姑推荐他来实务学堂。姑姑上过大学,后来又在北京工作、安家,在家族里属于见过世面的年轻一代,陈艺文信任她,于是来到这里。
那一年,实务学堂刚成立不久。现在,这里有学员20多人,从15岁到21岁不等,来自湖南、吉林、四川等不同的地方。他们的共同点是:留守儿童,出身农村,十几岁时辍学,外出打工,但不管从技能还是心理状态上,都难以真正融入社会。欧阳艳琴是实务学堂的创始人,她告诉我,这些学生里,念过普通高中的只有五人,其中三人没有上完。欧阳艳琴出身于湖南农村,父母很早就到东莞打工,她大部分的童年时光是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上学。幸运的是,欧阳艳琴一路从初中、高中读到安徽大学,后来留在北京做了记者。但早年的留守儿童经历,让她对这个群体有天然的共情能力,总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实务学堂的创始人欧阳艳琴
2015年,欧阳艳琴辞去记者的工作,来到父母打工的城市东莞,创办了一家针对6~11岁流动儿童的造物空间,后来,又聚焦于乐高兴趣课。2017年,欧阳艳琴回到北京,去一家打工子弟学校,想看看孩子们有什么真实的需求,“哪怕只能在里面开一个乐高空间也行。碰巧遇到初三的一个班主任开学时突然离职,学校急缺老师,欧阳艳琴就留了下来。当时的一个大背景是,北京的大量底层务工人员因为生活空间的进一步缩减,面临着离开或留下的艰难选择,不少打工子弟学校关停、拆除。欧阳艳琴意识到,对这个群体而言,亟待解决的问题或许并不是一个乐高空间,而是最基础的教育资源。
实务学堂就在这样的思考下成立了。机构的第一家校址开在北京昌平城乡接合部,离北六环不远,周边至少分布着9个城中村,靠近天通苑和回龙观,二者被称为“亚洲最大社区”,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学堂之所以开在这样的地方,欧阳艳琴有自己的考量,她想做针对城市流动少年的职业教育。在教育部,这类群体有专门的称谓,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根据2018年的统计数据,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424.04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的有1048.39万人,在初中就读的有375.65万人。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必须回到老家读高中、考大学。回到老家,意味着重新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很多流动少年就在这个城市与乡村的断裂处辍学。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