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董显光的战场

作者:读书

2020-11-27·阅读时长8分钟

64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204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王启元

关于近代报纸杂志的研究,国内外学界成果早已汗牛充栋,从报学历史、纸媒文献到报人事迹、新闻传播,甚至是小道消息、虚假广告,都有不少精彩的讨论。这其中,战争与近代新闻史,无疑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新近出版的《战场之外:租界英文报刊与中国的国际宣传》一书,聚焦战时中日间在英语媒体上的宣传战,可谓重要而且视角别致的研究。全书时限始自北伐,终于抗战中期的十余年间(一九二八至一九四一),那时中国新闻工作者与主管部门,面对的是内部支持不力、外部群狼环伺的境地,但他们走出了一条近代中国新闻人自强独立的血路。这段近代新闻史发展历程此前尚未被学界全面揭示,而围绕相关话题,在民国政治、外交乃至国际关系史层面可以进一步延伸探讨,此书具有相当独特的价值。

《战场之外》的上半部分,约略可以被看作宏观视角审视国民政府的英文国际宣传力量建设的曲折与艰辛,直到第二部分第五章,变成了某种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叙事;此后的章节中,有位改变民国国际宣传的人物便无处不在了, 他就是董显光( 一八八七至一九七一)。与国民政府国际宣传相类似,董显光个人的研究在国内学界同样未曾深入;作为民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董显光在今天的知名度也相当有限。董显光晚年曾著英文自传稿《一个中国农夫的自述》(A u t o b i o g r a p h y o f aChinese Farmer ),去世后稿本被家人发现后,由他的遗孀交给好友曾虚白翻译后出版;后人叙述董显光生平多依据这部自传材料。《战场之外》中所引用董自传,则多集中于战时国际宣传的内容,然他的一生颇多传奇经历,且多不为人熟悉,谨举其生平及其主要贡献以飨读者。

董显光出生在浙江奉化的基督教家庭,在他来上海读书之前,他的父亲已经为身在上海的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CIM)承包过建筑工程,工程地点很可能是内地会总部所在的虹口;董显光来沪的第一所学校也在虹口,是监理会所创办的中西书院(A n g l o -C h i n e se C o l l e g e),那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英语老师,就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曹雪赓—日后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的哥哥。由于学费的原因,董显光被迫转学到长老会于上海城南的清心中学( 即今上海市南中学)与北城的民立中学。毕业时,正逢其父去世,家中无以为继,董便回老家奉化龙津中学教授英文,就是在那里,他成了蒋介石的老师。为了迎娶清心女校毕业的未婚妻,一年多后董显光辞去了教职重回上海,在商务印书馆谋了个职位。

因为之前上海求学工作的经历,一位长老会牧师为他提供了留美的机会,第一站是巴克学院(Park College,今改为大学,译作帕克大学),两年半后转入同州的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就读新闻系;“密苏里 ”帮后来也成为民国新闻宣传界的重要台柱。勤奋的董显光,在美求学时就展现出新闻采写的天分,为多个刊物发表英文报道,回国后他也长期从事英文记者工作,在当时国内多种英文报纸如《共和报》《北京日报》《密勒氏评论》供职供稿,采访过袁世凯、吴佩孚、鲍罗廷等近代政坛重要人物。国民政府建立之后,董显光迎来了一个重大改变,受聘回沪担任英文《大陆报》(China Press)的总经理。《大陆报》的立场对中国抱有相当的同情,由美国新闻人、密苏里大学毕业生汤姆斯·密勒在清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创刊于上海;经历了近二十年中、美、日、英多方的争夺,《大陆报》股东几经易手,直到在北伐战争结束后的一九三○年,该报全部股份转让给中国报界领袖张竹平,请来了董显光任主笔。这次回沪任职的经历,使董意外地进入国民政府高层的视野,其中就包括当年的门生蒋介石。董显光回忆是张学良的顾问端纳(William Henry Donald,澳大利亚人)来说和他与国民政府合作;《战场之外》一书根据档案记载,证实蒋的秘书杨永泰亦曾出力促成此事,从此《大陆报》成为国民政府的秘密喉舌,得到了国民政府资金支持。一年后,董显光便由报人经理,一跃加入政府宣传部门。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0772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785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